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是学界非常重视研究的热点内容,明清小冰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是该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以往学者们对明清时期气候变化研究较多,但本文研究的视角、研究思路、具体研究内容等方面与以往研究有较大的不同。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我国北方中、东部地区明清时期的气候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布、等级、原因,揭示干旱、洪涝、寒冷事件反映的气候变化,查明气候事件对当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造成的生态剧变事件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等。本文的研究不仅对认识我国北方中东部地区明清时期三类气候事件以及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预防气候事件对社会造成的灾害有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利用了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法、以今推古的历史比较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明清时期北方中东部地区(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一带)的干旱事件、洪涝事件、寒冷事件进行了研究,对气候事件指示的气候变化和导致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类气候事件的次数、强度、持续时间等,并对冬、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与气候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部分干旱事件和洪涝事件中一些年份的降水量作了定量恢复,以此判断气候性质发生的变化。对部分寒冷事件中的极端最低气温作了定量恢复,揭示了寒冷事件的寒冷程度。对光绪初年的特大干旱造成的山西及北方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系统的剧变进行了研究。对光绪初年陕晋地区在大旱末期出现的狼群迁移与聚集事件及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对崇祯年间北方大旱引起的主要消费者(人)之间进行的食物等资源的争夺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北方中、东部地区明清时期共发生干旱事件25个,共计107个干旱年。干旱事件主要集中在1581~1641和1773~1878年这2个时段。明代晚期的大旱、特大干旱年份较多,清代中晚期的干旱事件较多且分布相对均匀,明代早中期和清代早期干旱事件较少。清代比明代干旱年数多,干旱程度高。研究区明清时期暖干年共计51年,冷干年56年,两类数量相差不大。每次干旱事件是较短的干旱期,较长的干旱期是1773~1787年、1791~1814年、1824~1838年、1846~1870年。(2)研究区明清时期共发生洪涝事件32个,共计157个洪涝年。洪涝事件主要集中在 1390~1448、1530~1577、1592~1632、1645~1669、1725~1757、1882~1898年这6个时段内,相对集中于明代中晚期、清代早中期。明代和清代的洪涝事件在时间分布上相对均匀,洪涝年数相近。清代大洪涝、特大洪涝事件比明代多。冷湿年共计60年,暖湿年97年,暖湿年的数量远多于冷湿年。每次洪涝事件是较短的湿润期,较长的湿润期是1390~1432年、1530~1559年、1645~1685年、1725~1739 年、1882~1898 年。(3)研究区明清时期共发生寒冷事件27个,共持续了 233年。寒冷事件主要集中在 1547~1558、1585~1606、1652~1697、1774~1797、1860~1903 年 5 个时段内。每次寒冷事件是较短的冷期,这5个时段是较长的冷期。清代比明代寒冷年数多,重度寒冷事件也多。对研究区明清时期寒冷事件持续中的气温作了定量研究。研究区明清时期黄河河南段结冰的条件是日均温在0℃以下,多日最低气温在-10℃左右。春季果花被冻死时气温至少降低至-3~-4℃。小麦冻害严重时气温至少降至-6.4℃。多类植物被冻死时气温至少下降到-10℃以下。气温在-20℃左右持续时间较长时海水能够大面积结冰,海水结冰期间的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20~-30℃之间。(4)通过对干旱事件持续期间降水量的定量研究得知,在研究区明清时期大干旱事件持续期间,一部分地域变为干旱气候,一部分地域变为半干旱气候。在特大干旱持续期间,大部分区域变为干旱气候,有的地域变为极端干旱气候(荒漠气候),一部分区域变成了半干旱气候。(5)通过对洪涝事件持续期间降水量的定量研究得知,在研究区明清时期大洪涝事件持续期间,部分地域由半干旱气候变成了半湿润气候,部分地域变成了湿润气候。在特大洪涝事件持续期间,大部分地域变成了湿润气候。(6)对气候事件发生时冬、夏季风的强或弱的变化研究得知,当几个连续年份冬季风极强、强或较强时,多出现寒冷事件;当几个连续年份夏季风极强、强或较强时,多出现洪涝事件;当几个连续年份夏季风极弱、弱或较弱时,多出现干旱事件。(7)在10年、20年小尺度范围内一般才能找到具有气候性质相对稳定的时段。研究区明清时期具体的干、湿、冷、暖时段,每个时段大多小于20年。具体的暖干、冷干、冷湿、暖湿时段,每个时段最短2年,最长9年。在小尺度内确定相对稳定的气候时段更精确。只有几个同类型气候事件集中在一个时期时,才出现气候性质相对稳定的较长时段。(8)北方中、东部地区在整个明清时期的气候是干湿相间的,1453年之后的明清时期是冷暖相间的。研究区明清时期的气候是波动的、不稳定的,属于波动性较强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交替出现的以半干旱、半湿润为主且冷暖相间的气候。(9)光绪初年的特大干旱使山西及北方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发生了 一次剧变。在剧变过程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出现了异常变化,特别是出现了致疫微生物滋生的环境,造成了生态系统中人员的大量死亡。夏季风活动异常减弱引起的极端干旱气候是造成生态系统剧变的根本原因。人作为特殊消费者,其极端生存行为使生态剧变程度加深。(10)在光绪初年的特大干旱即将结束之际,山西中南部和陕西中部等地出现狼群大聚集与异常活动事件。狼群迁移的原因是大旱导致草原地区食物短缺。狼群在陕晋大聚集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在大旱期间出现了众多的人和动物的死尸。旱灾期间,狼群吃掉了众多人和动物的死尸,减缓了瘟疫流行,加快了生态恢复的速度。(11)崇祯年间,北方地区连年大旱导致生态系统发生了大变化。人群作为当时生态系统中的一类消费者,他们的行为出现了异常。在大旱期间,大部分区域食物等资源严重短缺,人们之间对食物等资源的争夺现象不断出现。粮食严重短缺和粮食替代品的减少是争夺出现的客观因素。争夺引发的武装冲突使自然生境受到破坏,也使消费者的主体(人)大量死亡,缓减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争夺挽救了当时劳动力的主体,争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并使社会逐渐有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