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太湖南冀的浙江省太湖流域南区越来越多地受到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而磷素是诱导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因此,对该地区湿地底泥以及上覆水的基本磷库特征加以了解对于优化湿地生态功能,改善富营养化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太湖流域南区选取31个营养状态差异明显的典型湿地采样点进行土-水磷库特征调查,并选取杭州西湖茅家埠、湖州德清下渚湖、湖州长兴包漾河等三处新鲜底泥样品进行实验室规模的快速吸附平衡、静态柱和稳流水槽模拟实验。调查数据显示,研究区域内湿地底泥含总磷(TP)0.169-1.200 g╱kg,NaHCO3提取磷(Olsen-P)7.08-67.08 mg╱kg,最大物理吸附量(Qmax)228.1-824.5mg╱kg。NaOH+EDTA提取磷(NaOH+EDTA-P)占底泥TP的52.0±11.6%,且伴随其积累会提高Olsen-P含量及释放风险,养殖区湿地底泥磷素流失风险最高。所有底泥样品的磷素吸附特征均显著遵循Langmuir等温线和Freundlich等温线。采样区域上覆水含TP 0.036-0.944 mg/L,总颗粒态磷(TPP)占TP含量的70.9±13.2%,溶解态活性磷(DRP)相对较低。利用Psenner分级提取法对12处典型湿地底泥进行分析发现,供试底泥磷素的主要存在形态为NaOH-DP,其余依次为Res-P、BD-P、NaOH-OP、HCl-P、NH4Cl-P。上覆水TP、DRP与底泥中的TP、NaOH+EDTA-P、Olsen-P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底泥磷素快速吸附平衡模拟实验中,底泥对磷的吸附包括快吸附和慢吸附两个过程,全过程符合修正的Elovich动力学模型,24 h达到土水吸附平衡。三种底泥样品均显著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规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规律,且在较低的上覆水DRP范围内,底泥磷素吸附量与DRP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西湖茅家埠、德清下渚湖、长兴包漾河三个底泥样品的上覆水磷素平衡浓度(EPC0)分别为0.050 mg/L、0.010 mg/L、0.023 mg╱L。下渚湖湿地底泥在取样期间未表现出释放磷素特征。静态柱模拟实验中的底泥磷素吸附可分为缓冲阶段、快吸附阶段、慢吸附阶段。稳流水槽实验的DRP动态则表现出准U型曲线特征,存在一个湿地底泥磷素截留能效转换的平衡点。然而,静态柱实验与稳流水槽实验均没有显著的模型拟合特征,这有可能是新鲜底泥中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分析发现,有机质含量的增高能提高新鲜底泥的磷素吸附速率,但是对底泥干样的磷素物理吸附速率没有决定作用。对室内自然仿真模拟前后的底泥样品进行磷素分级发现,在用西湖茅家埠和德清下渚湖的泥样所进行的模拟实验中,被底泥吸附的磷素主要以铁结合态和铝结合态而赋存。而对于长兴包漾河的泥样,被底泥吸附的磷素则主要以铝结合态的形式赋存。利用湿地对生源要素磷进行截留净化处理以修复水体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综合的湿地生态修复应该遵循源头削减、过程缓冲截留、末端原位净化的一体化修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