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秦岭地区位于秦岭—大别成矿省的西段,是秦祁昆成矿域和滨太平洋成矿域的交汇部位,为重要的成矿带之一。该成矿带上的铧厂沟金矿位于陕甘川金三角成矿区腹地勉县—略阳—宁强成矿带的西北侧,区内构造类型复杂,为多期叠加的结果。本文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以及在野外对矿区和外围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宏观研究和室内的微观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获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位于区域上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内,铧厂沟地区出露的岩石组合主要为强烈片理化的基质(片岩、千枚岩等)及其内部包裹的不同类型的(细碧岩、灰岩等)、不同规模的岩块组成的混杂岩。(2)铧厂沟地区在印支期的构造活动具有多期性,在基质和岩块内部共识别出三期:片理化(D1)、层间紧闭褶皱(D2)以及东西向的走滑剪切作用(D3);其中D1期形成了矿区范围内近东西向构造,D2期褶皱轴面总体与片理面一致,可能属于挤压之后递进剪切变形的产物,D3期走滑作用分为左行和右行两种,但总体以右行为主。局部可见三期变形的叠加现象。(3)各期构造对于金矿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片理化(D1)形成了矿区的主体构造格架,并造成了区域上的强弱片理化带分隔产出,成矿相关的细碧岩、灰岩等岩块的长轴也大多在此过程中平行于片理延伸;层间紧闭褶皱(D2)的发育使得作为主要载金矿物的黄铁矿在转折端的富集;走滑剪切作用(D3)形成了大量韧性剪切带,并对带内的黄铁矿进行强烈改造,使其内部出现裂隙,成为金富集沉淀的主要场所,也属于容矿构造从而使得金进一步富集沉淀。(4)通过对比认为,铧厂沟矿区的三期变形构造:片理化、褶皱以及走滑剪切作用,与区域上印支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时期的挤压、逆冲剪切以及伴随的调节正向压力的走滑作用相耦合。(5)通过对含矿细碧岩进行年代学测试并结合前人的测试结果,认为铧厂沟金矿形成于印支期秦岭碰撞造山阶段;结合上述构造对矿床形成的控制作用,说明构造与成矿不仅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在成因上矿体的形成也主要受控于印支期南秦岭增生造山过程。结合前人对铧厂沟矿石的矿物化学研究,认为铧厂沟金矿是一个典型的造山型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