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GLOBOCAN2012统计数据估计[1],2012年新发胃癌病例约951000例,位居世界第五大恶性肿瘤,其中约一半的病例发生在东亚,而我国则又属于主要的发病地区;死亡病例约723000例,在癌症所致死因中排列第三。目前胃癌的治疗方式,是基于外科手术的综合治疗。淋巴结转移常被作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2]。在第4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指出[3]:标准胃癌根治术应包括D2淋巴结清扫,目前此观点已被广泛接受。近年来研究发现[4],脾门淋巴结转移率约为9%27.9%,那么脾门淋巴结(No.10淋巴结)作为胃中上部癌的第2站淋巴结在术中的清扫则显得至关重要,但脾脏位置深、质地脆,脾动脉与胰尾的关系复杂、解剖变异多,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加之出入的血管、淋巴管、脂肪结缔组织的影响,在清扫过程中极易造成血管、脾脏损伤,甚至引起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或脾梗死等并发症。此外,目前尚不推荐预防性脾切除以达到彻底清扫脾门淋巴结的目的,而保脾清扫难度较大,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脾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清扫是否存在必要性,力求在尽量降低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的基础上,使患者在远期生存中获益[5],[6]。据文献报道[7],脾门淋巴结的转移与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No.4sb淋巴结转移有关,建议依其规律对转移风险较高者,行彻底的脾门淋巴结清扫;另有学者在对82例标准D2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的患者研究中发现,肿瘤横向部位、Borrmann分型、T分期、TNM分期是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建议对大弯侧、Bormann分型ⅢⅣ型、T3或T4期、Ⅲ或Ⅳ期的中上部胃癌常规行脾门淋巴结清扫[8];而Zhu等[4]研究发现p T分期、pN分期及远处淋巴结转移是脾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于存在脾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而言,R0切除组与R1-R2切除组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考虑将其认为是不可治愈的因素,那么对脾门淋巴结清扫必要性则需进一步探究。总之,目前关于脾门淋巴结转移及清扫的相关研究尚无确切定论,通过检索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对脾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多以临床转移为判断标准,但考虑脾门淋巴结微转移也存在发展为临床转移的趋势,若忽视这种潜在可能性,则可能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因此,本研究以微转移为判断标准,分析脾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脾门淋巴结的清扫指征。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3年6月2018年1月76例因胃中上部癌行标准D2胃癌根治术常规脾门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76例研究对象的脾门淋巴结行常规病理学检测确定是否存在临床转移,对临床转移阴性患者的脾门淋巴结采用免疫组化SP法,选取鼠抗人细胞角蛋白(CK19、CK20)单克隆抗体检测微转移。将存在脾门淋巴结临床转移和微转移者均纳入脾门淋巴结转移组,反之,则为阴性转移组,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脾门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指征。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脾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包括横向及纵向部位)、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脉管浸润、神经侵犯及No.1、No.3、No.4sa、No.7、No.11淋巴结的转移状态无关(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纵向部位、浸润深度、NO.4sb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脾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当肿瘤位于胃底贲门部、侵犯浆膜、No.4sb淋巴结转移时,提示脾门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结论:1、肿瘤纵向部位、浸润深度及No.4sb淋巴结转移是脾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建议对位于胃底贲门部、侵犯浆膜(T4期)、No.4sb淋巴结转移的胃中上部癌常规行脾门淋巴结清扫。(上述条件满足一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