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规划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一项专门研究被提出来有其重要意义。在进行这项有趣的工作之前,我们惊奇地发现,尽管国内外有关规划的文献林林总总,但专门就经济规划理论的形成、发展进行整理的文献尚不多见,对它进行剖析不仅仅是对既往历史经验和理论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现实的规划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文章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计划理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计划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规划理论三部分对经济规划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结合时间和空间从发展脉络和不同国家的角度全方位地考察了规划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从发展的角度,通过对各种计划理论的比较研究,得出了对我国今后规划工作的几点启示,并希望能为人们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一些素材。 文章的前言简述了中国从计划到规划的认识历程,并对计划和规划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本文的第一章回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计划理论,主要从社会主义计划理论的萌芽和实践中的计划理论两个角度对这一部分的计划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计划理论的萌芽部分,文章主要论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计划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理论。这一时期的计划理论主要是从理论上阐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觉地有计划地调节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未来的计划进行了初步的设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先后在苏联、中国、东欧等国得以确立,社会主义的计划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文章主要以时间为脉络,分别论述了列宁、斯大林的计划理论,计划经济代表者与反对者的争论(包括20年代在前苏联经济学界内部的争论和30年代发生在西方经济学界范围之内的争论)、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的计划理论(如布鲁斯、考斯塔、锡克等人的计划理论)及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困境中的计划理论。本章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经典计划理论进行了全新的概括和认识,并作出了相应的评价。 在第二章,笔者对西方的经济计划理论作了整理和归纳,按照资本主义计划理论的内容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用来解释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为什么需要计划)的理论;随着经济计划的实行,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性质、任务的理论;研究计划同政策的统一性以及经济计划和政策的实际结合状况的理论。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凯恩斯、里昂惕夫、米尔达尔、马赛等,主要对市场机制下为什么需要国家计划进行了探讨。随着经济计划的实行,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性质、任务及可行性的计划理论相继产生。第二阶段的计划理论中谈到了卢茨、米德的计划理论以及需求预期论等。这一阶段的理论提出了计划中性的思想,即计划化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并认为计划弥补了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不足,或者说为了减少市场机制的弊端,减少事后调节的损失;而指导性计划是既能实行计划指导又能保持企业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一种有效形式。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哈罗德、丁伯根等人,强调了计划在统一、协调经济政策方面的作用,寻求经济计划与经济政策结合与统一的途经和方式,与之前的资本主义计划理论相比,更具有了可操作性。本章最后对资本主义计划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可供借鉴之处进行了分析评价。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规划理论发展和继承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计划理论,同时吸收和借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计划理论。第三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规划理论,其中详细阐述了陈云的计划理论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计划的认识过程。我国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可划分为前后衔接的四个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1979年—1984年)、“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阶段(1984年—1990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阶段(1990年—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1992年10月至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同传统的公有制内部只能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公有制内部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迥异。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制度论的束缚,认识到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公有制同市场是兼容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市场体系是全国统一的、全方位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等认识成果是继续探索和认识资源配置问题的基础。对计划经济的广义理解、计划与市场扬长避短的结合、广义理解计划的概念即把“宏观调控”作为广义的“计划”来使用等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最后的结语中,笔者肯定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取得的对计划的正确认识,并对西方经济计划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进行了总结和初步论述,如从西方对经济计划作用的理解上,提出在今后经济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重视经济规划的预测性;西方对经济计划同其他经济政策的关系也值得借鉴,认为在今后的经济规划的编制和实行过程中,要重视规划的总体性和纲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