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黑质和纹状体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广泛进行性丢失导致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PD在65岁以上男性人群中发病率为1.7%,女性中约为1.6%,尤其是伴随着迅猛的人口老龄化发展,PD对人类健康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其治疗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亟待处理的重大科学问题。有报道证实PD的发病机制与氧化应激有关,即氧化和抗氧化间失衡的结果。目前PD以药物治疗为主,但98%的开发药物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为它们不能穿透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因此,开发有效提高药物BBB通透性的递送方法,构建靶向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药物载体成为治疗PD的热点和难点。姜黄素(Curcumin)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尤其是其抗氧化作用被认为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PD。然而姜黄素几乎不溶于水、体内半衰期较短,代谢快,生物利用度低,这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纳米囊泡(Nano-vesicle,NV)是细胞机械破碎后膜融合形成的。粒径为20-130nm的NV免于被单核吞噬系统清除,并保护体内循环系统中的药物活性。NV具有安全性,稳定性,药物负载能力,靶向性和免疫惰性以及高产量和制备工艺方面的优势,使其在药物负载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在该研究中,NV被用作姜黄素的有效载体以靶向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实现对PD的治疗效果。目的:1.构建具有靶向递送功能的纳米囊泡给药系统。2.借助纳米囊泡系统实现PD药物姜黄素靶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增强姜黄素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首先进行新生SD大鼠中脑神经元的分离提纯及鉴定,并使用1-甲基-4-苯基吡啶(MPP~+)制备体外PD模型。其次使用细胞挤出仪将鼠RAW264.7巨噬细胞通过10、5、1um聚碳酸酯膜过滤器顺次挤出制备纳米囊泡,差速离心法进行提纯。然后借助共孵育法,反复冻融法以及超声法分别将姜黄素负载到纳米囊泡(NV-CUR)内,观察其形貌,评价其包封率及载药量。最后将NV-CUR与中脑神经元共孵育,给予半数致死量的MPP~+制备大鼠体外PD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a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观察NV-CUR进细胞情况,初步评价负载姜黄素纳米囊泡对体外PD模型的保护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姜黄素负载纳米囊泡对PD模型的疗效奠定了基础。结果:为制备体外PD模型,利用MPP~+与成熟中脑神经元体外共孵育48h,利用LSCM、CCK8试剂盒证实体外PD模型构建成功。通过挤出制备纳米囊泡并通过差速离心纯化。并采用BCA蛋白质定量试剂盒定量分析纳米囊泡;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用于表征纳米囊泡的粒径和形态;动态光散射仪监测纳米囊泡水合粒径随时间的变化,以考察纳米囊泡在分散介质中的稳定性,证实作为载体的纳米囊泡制备成功。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共孵育,反复冻融以及超声三种不同处理方法下纳米囊泡对姜黄素的负载情况,效率依次为超声法>共孵育法>反复冻融法。通过离心法除去未负载的姜黄素,将纯化的NV-CUR与原代神经元共孵育,2h后给予MPP~+诱导48h,与MPP~+组(65.37±6.37)%相比,NV-CUR组神经元存活率明显升高达到(90.91±3.18)%。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NV-CUR对MPP~+诱导的原代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结论:具有双层脂膜的纳米囊泡可负载脂溶性药物姜黄素,成功靶向中脑神经元并增强疗效。与传统的PD治疗相比,纳米囊泡系统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望成为新型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并进一步应用于治疗药物领域,输送至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