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的大力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设立以及现代抢救技术的提高,高危儿的生存率大大提高,但这些新生儿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之一就是听力障碍。有研究表明,高危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率为2.1%,而我国高危儿的发生率较高,约占新生婴儿的60%,根据我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我们每年出生1615万新生儿,如果按此数据推算,我国每年将新增二十余万名听力障碍的患儿。听力障碍可直接引起二次障碍,即言语发育障碍及智力发育障碍。故早期识别和治疗,高危儿的听力障碍,可最大程度降低听力损伤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记录的是听觉传导通路中的神经电位活动.反映耳蜗至脑干相关结构的功能状况。作为听力障碍的一个敏感指标,已被用于婴幼儿听力障碍的诊断和转归。研究目的:观察针刺听宫、听会、翳风、晕听区对高危儿婴儿期异常BAEP的影响。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试验方法,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的患儿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即干预组(32例)和一般治疗组即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隔日针刺)(基本穴:晕听区听宫、听会、翳风:实证加双合谷,双太冲;虚证加双三阴交,双太溪),20天/1疗程×3疗程。治疗前后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听阈、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期的变化。运用统计软件1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干预组总有效率85.5%,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治疗后BAEP各指标比较,双耳听阈、Ⅰ波潜伏期、Ⅲ波潜伏期、ⅠⅢ峰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Ⅴ波潜伏期、Ⅲ-Ⅴ峰间期、Ⅰ-Ⅴ峰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儿因核黄疸所导致的听力障碍,治疗前后无变化,听阈均大于102dB,均未见波形分化。结论:(1)针刺疗法对高危儿的听力障碍具有较好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85.5%。(2)针刺疗法对高危儿婴儿期的异常BAEP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在外周障碍型以及病变在脑干下段时明显:对于脑干障碍型,病变在脑干上段,即桥脑与中脑平面,以及整个脑干听觉传导通路受损时改善不明显。(3)高危因素与BAEP异常的关系:核黄疸所导致的听力障碍,BAEP异常程度最重,疗效最差;其他多高危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BAEP异常程度较重,治疗后疗效欠佳:单一高危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BAEP异常程度一般较轻,治疗后疗效较好,甚至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