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侵种互花米草自引入以来在沿海湿地大面积扩张,与本地植物种形成激烈的竞争格局,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蟹类作为盐沼湿地中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其植食、掘穴等行为会对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同时对不同植物的摄食偏好会影响其同其他植物的种间关系。因此,本文选取杭州湾北岸奉贤盐沼湿地为研究区,针对入侵种互花米草与本地种芦苇等优势植物,于2018年3月建立起3条植被动态观测样带,每条样带分别选取互花米草、芦苇和互花米草-芦苇交错带3种不同生境,设置了27个蟹类围隔实验及其对照样方,并于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定期监测各样点芦苇和互花米草的生长状况以及幼苗更新状况;并完成研究区内蟹类丰富度调查、室内蟹类的摄食偏好性实验及摄食相关性状的测量,主要结果如下:(1)蟹类对低潮带和中潮带互花米草的平均最大株高具有促进效应,而对中潮带芦苇的平均最大株高具有强烈的抑制效应,且2018年和2019年的结果相一致。互花米草植株的平均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高于芦苇植株,且2019年这种差异更加明显;考虑蟹类对两种植物相对生长速率的效应,结果表明,隔除蟹类显著降低了互花米草的相对生长速率,但对芦苇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隔除蟹类显著降低了低潮带和中潮带互花米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而增加了中潮带芦苇的地上部分生物量,表明蟹类对互花米草和芦苇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积累具有相反的效应。综合以上结果,表明蟹类对入侵种互花米草的生长具有促进效应,但对本地种芦苇的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效应。(2)在低潮带和中潮带,隔除蟹类显著降低了样方内互花米草的新生幼苗密度,但却增加了中潮带和高潮带芦苇的新生幼苗密度,表明蟹类对入侵种互花米草的幼苗更新具有促进效应,而对本地种芦苇的幼苗更新具有强烈的抑制效应,且这种效应在夏、秋季节较强,在春、冬季节相对较弱,2018年和2019年均表现出相似的趋势。(3)通过陷阱法对蟹类密度的调查发现奉贤湿地的优势蟹类为天津厚蟹和褶痕拟相手蟹,不同季节和生境条件对天津厚蟹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但生境因素对褶痕拟相手蟹的密度影响不显著。此外,两种蟹类的密度均表现为在夏季和秋季较高,而在春季和冬季较低;两种蟹类不同季节的生境选择不同,天津厚蟹春、冬季主要分布在低程的米草带,在交错带和芦苇带中几乎没有分布,而在夏、秋季节,则大量分布于米草带和芦苇带,这一点与褶痕拟相手蟹的分布有所区别。(4)室内摄食偏好性实验结果表明,褶痕拟相手蟹以及天津厚蟹对互花米草植株和芦苇植株均有摄食,对芦苇植株的平均摄食量显著大于对互花米草的摄食量。且两种蟹类均表现出对芦苇幼苗的摄食偏好,对芦苇幼苗的平均摄食量显著高于对互花米草幼苗的摄食量。此外,对不同生活史阶段各植物器官的摄食偏好实验表明,相较于入侵种互花米草,蟹类更偏好取食芦苇的成叶、幼叶和幼茎。(5)芦苇植株的氮含量显著高于互花米草植株,而磷含量以及韧性显著低于互花米草植株。同时,两种植物中各养分含量的化学计量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入侵种互花米草植株的碳氮比显著高于芦苇植株,而氮磷比显著低于芦苇植株。结合室内摄食偏好性实验,表明植物的韧性、氮含量、碳氮比是影响蟹类摄食进程的主要因素,而植株含水率可能并不是造成蟹类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综合以上结果,表明:蟹类植食等生物因素对入侵种互花米草和本地种芦苇的生长和更新具有显著的影响,而诸如韧性、养分含量等理化因子可以进一步解释蟹类对不同植物产生摄食偏好性的原因。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控制实验相结合,重点探究了奉贤湿地蟹类对不同植物的生物调控作用,对于退化湿地植被的恢复与管理以及入侵植物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进一步揭示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