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一切生产活动从农业开始,人类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湘绣,是农耕文化中“男耕女织”生产形态的生动载体,她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充分体现湖南人民勤劳与智慧,富有浓厚湘楚文化特色,与苏绣、粤绣和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她穿越时空,历经数年,传承至今。2006年,湘绣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迅猛发展、中外游客日益青睐文化旅游、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开发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湘绣文化旅游将散发出巨大魅力。本文运用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等领域相关原理,结合写作上的“金字塔”原理和系统工程学上的“系统动力学”理论,对湘绣文化旅游景点、部分游客群体、湘绣经营企业等进行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类统计资料、深入挖掘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概况、国内外刺绣研究进展和中国四大名绣特点,探讨和分析了湘绣时空演进过程和规律、湘绣文化旅游的形成机制与发展机制,以期为推动湘绣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1、探讨了湘绣时空演进过程和规律。将湘绣发展分为萌芽前期、萌芽期、产生期、初期生长期、濒临消失期、复苏期和茂盛期七大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进行了时空界定。从湘绣产品形态、艺术风格、工艺技法和市场业态等四个方面对湘绣时空演进过程和规律进行了研究。湘绣的兴衰史,其实是我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间接反映,无一不跟随国际国内形势和消费顾客群的变化而变化。2、创新性拓展了“旅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为当人们具有旅游的意念、冲动或决定时,旅游过程便开始,当返回原地后,旅游并不会马上停止,而是会产生后续影响和行为意象。故旅游是一个扇形矢量,有起点,但无终点。认为文化旅游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现代文化旅游和伦理文化旅游等四种类型。3、首次明确了“湘绣文化旅游”的概念,并对其“湘绣”“文化”、“旅游”三大要素的特定内涵进行了分析,探析了湘绣文化旅游基于地缘视野、文化视野、经济视野、艺术视野和社会视野等方面的独特属性。根据旅游地周期理论,提出湘绣文化旅游处于起步期(开始期)4、首次提出“旅游本体”概念。湘绣文化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游客)、旅游客体(旅游地)、旅游通道(政策、交通等)、旅游本体(湘绣)等四部分组成。5、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了客体、主体、通道和本体形成机制。认为主体形成包括城市中家庭旅游团体、集体旅游或单位旅游、外国旅客等,客体形成包括湖湘文化、湘绣起源地等地理社会动因,通道形成包括政府关心与政策支持、资源优势无形互补、旅游合作模式转变等,本体形成包括湘绣艺术基础、表层艺术、物化形式和隐性艺术等。6、从本体适应、客体适应、通道适应和形成适应四个方面阐述了湘绣文化旅游适应机制,认为适应机制应围绕“规划助绣”,“形象塑绣”、“品牌兴绣”“特色立绣”、“产业强绣”、“时空促绣”等六大战略的实施进行。分析了四级客源潜力类型。提出了设计开发“我能动手做什么”、“能为我做什么”、“我需什么做什么”等三类湘绣文化旅游核心产品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勾勒了客体更好地适应“文化”要求,主体更多地适应“体验”要求,本体更多地适应“创意”要求,通道更多地适应“畅通”(无障碍)要求等湘绣文化旅游的螺旋适应机制模型。7、从旅游角度提出家庭支出漂移假说。在收入有所增加,而家庭恩格尔系数日渐下降时的总体趋势下,随着家庭生命周期中结构和类型转变,家庭“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主要靠文化和娱乐来体现和达到,而人们随着文化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对文化和娱乐的追求倾向越来越转向旅游,尤其是学习型、知识型、艺术型、殷实型家庭更为明显。这将会导致家庭支出向旅游“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