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色类别知觉效应(Categorical Perception of Color)是指在区别不同类别的颜色(类间颜色;Between-category Colors)时,被试的反应通常比区别相同类的两种颜色(类内颜色;Within-category Colors)时更快,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大多数研究已证明语言是颜色类别知觉效应出现的关键因素,但是对于语言是如何影响颜色知觉从而导致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内部机制,目前研究并没有很深入系统的进行讨论以及提供实验证明。许多研究认为颜色类别知觉效应是由于语言促进了对两种具有不同类别的颜色的辨别加工所导致的,被试在完成颜色的知觉辨别任务时会自动地激活颜色的语言编码,被试做出的判断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于刺激的语言标签。当两种颜色来自不同的类别时,在辨别它们时将被贴上不同的标签如绿、蓝,所以容易辨别:而当两种颜色来自同一类别时则只能依靠颜色的物理差异来辨别。这种“语言促进理论”认为语言只参与类间颜色的辨别,而不参与类内颜色的辨别。但是,语言的加工是自动的,无意识的以及内隐的,语言可以选抒性参与颜色辨别过程的说法是缺乏理论依据的。除此以外,Liu等在ERP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类间条件,对类内条件的辨别诱发了更大的冲突相关负波N2(Liu et al.,2010),这说明类内颜色辨别中,除去视觉差异的冲突以外,还有语言参与的作用。因此这种促进假说并不能够全面的解释语言导致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原因,并且也缺乏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证明。所以对于类内颜色辨别,是否有语言标签的作用以及是何种作用,都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解释和讨论,也需要探索新的理论来解释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现象。因此,综合前人研究,本研究提出了语言标签比较模型(Verbal Label Comparison Model)—当对颜色组进行辨别时,有两个通道同时帮助辨别,一个是视觉编码,通过视觉直接知觉出颜色相同与否,另一个则是语言标签通道,而后者是自动的无意识的以及内隐的参与辨别。两个通道比较的结果,或一致,即视觉比较结果为“不同的颜色”且语言标签比较结果为“不同的颜色”;或不一致,即视觉比较结果为“不同的颜色”而语言标签比较结果为“相同的颜色”。而在不一致的情况下时,两个通道的不一致结果会导致在对任务进行按键反应的阶段产生了冲突,因此类内颜色辨别时反应时会变慢。为证明语言标签比较模型是否成立,本研究利用了冲突研究中的经典范式及冲突适应效应,分别从用颜色异同判断任务模拟冲突适应效应的范式的角度,以及探索被试在箭头Flanker任务对不一致试次里存在的为控制冲突而产生的延迟反应时和颜色异同判断任务中类内颜色与类间颜色辨别的反应时之差存在的相关性的角度,来通过行为实验直接探讨此模型的可靠性。实验一主要自变量为颜色对类型(类内颜色对、类间颜色对)以及前后试次的一致性(一致性试次、不一致性试次),因变量为反应时。通过模拟冲突适应效应范式,控制了前后试次的顺序,排除了重复效应后,在实验中得出了颜色异同判断的冲突适应效应,即对当前试次为类内颜色对的反应时进行比较时,先前试次为类内颜色对时的当前试次反应时(Within-Within; WW)要明显快于先前试次为类间颜色对的当前试次反应时(Between-Within; BW),而对于WB试次(即先前试次为类内颜色对刺激,而当前试次为类间颜色对;Within-Between)的反应时要显著慢于BB试次(即先前和当前试次都为类间颜色对Between-Between),颜色对类型与前后试次的一致性交互作用显著。结合实验结果以及冲突监测理论对冲突适应效应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颜色异同判断任务中,出现了不一致试次,即冲突试次,而在实验一中冲突试次为类内颜色对试次。由此可得,类内颜色辨别中,存在冲突,符合语言标签比较模型提出的:当视觉知觉编码与语言标签比较的结果的不一致,导致了冲突的出现。实验二主要自变量是任务类型(箭头Flanker任务、颜色异同判断),因变量为反应时。根据结果可得,箭头Flnaker任务中,不一致性条件与一致性条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颜色异同判断任务中,类内与类间的颜色对辨别的反应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对冲突经典范式箭头Flanker任务中被试表现出的控制冲突的反应时差和颜色异同判断任务中类内与类间的辨别的反应时之差做相关性检验,得出被试在两个实验任务中表现这两类反应时差是呈中度相关的,而根据个人特质,同一被试的冲突控制能力应该是不变的。因此可得出颜色异同判断任务中,类内颜色对的辨别和类间颜色对的辨别的反应时之差,就是控制冲突的差异。所以得出类内颜色对的辨别过程中,产生了冲突。因此可得证语言标签比较模型是成立的。本研究的两个实验结果都能够证明出在辨别颜色对时,类内颜色中存在着冲突,符合语言标签比较模型对于颜色类别知觉效应产生的解释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