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又称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或平民文化(Populace Culture),是伴随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和城市化(Urbanization)进程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与消费社会(ConsumerSociety)直接相联的文化发展趋势。作为构成因素错综复杂、发展趋势方兴未艾、流行范围波及全球的新型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业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研究也已相继展开。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本质内涵尚无定论,对其社会功能褒贬不一,对其发展前景众说纷纭,但是,基于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大众文化现象的分析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西方社会,大众文化不仅被看作是一种由文化产业主导、为商业利润支配的文化生活方式,而且常常被视为是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相对立的文化活动形态。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总体上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其中尤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为代表。法兰克福学派所谓的“大众文化”,是消极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即特指依赖于大众传播技术,寄生于家庭和闲暇,并把艺术欣赏、政治鼓动、宗教宣传、哲学观念与商业利润溶合起来的“文化杂拌”,是科学技术、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文化消费的混合体,是现代资本主义商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全新表现方式。它以闲暇和娱乐的方式操纵着大众的思想观念与心理偏好,培植支持统治、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总得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指向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阐释和文化批判。无疑,这种批判是极为深刻的,对于科学地分析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方法论上的借鉴作用。 中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大众文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出现的全新文化现象,同时又具有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极其明确的先进文化导向。按照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和中国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国大众文化应该是由我国社会大多数成员积极参与和主动接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富有科学内涵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样式,它必须同时兼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化三大特征,必须准确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实践和人生感悟,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多样需求,并最终对我国的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萌芽开始就受到了西方大众文化殖民主义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因此,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苗头和令人担忧的态势,在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已发生了消极的负面作用,因而对其潜在的危害性既不可掉以轻心,又不可操之过急。 中国大众文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沾染了西方大众文化的不良习性,从而使中国大众文化的表现特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中国大众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化等正面特征,另一方面,也具有西方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平面性和同质性等负面特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杂糅和矛盾。 本文通过对大众文化与历史上出现的古代的民间文化、五四时期的新文化、20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市民文化,以及建国前后革命的通俗的大众文艺等文化形态的纵向比较,揭示了它们在文化的通俗性和大众性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也揭示出它们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巨大差异。通过对大众文化与国家意识形态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横向比较,揭示了大众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大众文化、国家意识形态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它们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意义指向和三种不同的文化功能,三者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格局。 中国大众文化作为有中国特色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内含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价值追求,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对我国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由于受到西方大众文化殖民效应的不利影响,加上我国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有限,从而也加剧了中国大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负效应。总体上来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也呈现出相互抵触的矛盾特性:在经济领域,中国大众文化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拜金主义行为;在政治领域,大众文化在促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也消解了国家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大众文化在促进文化共享的同时也纵容了文化霸权。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必须坚持三大原则:那就是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化。 所谓民族性,就是文化的发展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努力反映人民群众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思维方式、现代行为标准、现代道德情操、现代审美情趣、现代处世态度和现代风尚习惯;同时,文化要面向世界,把我国文化发展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以独立自主的开放心态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剔除其不利于人类发展的一切糟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一句话,就是既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又保持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实现互相吸收、共同发展。 所谓科学性,就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不仅要发展丰富多彩的哲学社会科学和各种文学艺术,而且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和科学技术,坚决同一切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以及腐朽思想文化作斗争,不断清除文化垃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思想文化的保证。 所谓的大众化,就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使文化成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反映,又反过来服务于人民、教育人民、为人民群众所享用,从而使人民群众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成为“四有”新人。 努力引导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大力批判它的消极因素,批判的建构内含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化特性的大众文化的未来合理形态,是中国大众文化向我们提出的重大研究课题。 本文初步提出了批判的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提出一些对策。这些对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展开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合理建构。 在宏观层次上,主要是加强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可以说,大众文化的一切弊端,其根本点在于人文精神的缺失。要消除大众文化的种种弊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向上的大众文化,就必须给大众文化注入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理性在价值方面的显现,是汇聚于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实践证明,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精神的提升,是消除大众文化弊端的有效途径。 在微观层次上,主要依靠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国家制定的具体的法律规范和各种文化政策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生产、流通、消费各流域进行管理和规范。 通过对中国大众文化宏观的人文提升与微观的政府规范,尽可能消除它的消极因素,建构真正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文化生活需要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将是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凸现的重大社会课题。本文对此也只是粗浅的提出了几条对策,这个社会课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