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冠心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效果的性别差异性,进而为不同性别ULMCA患者进行PCI及其近、远期疗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包括急诊和心血管内科)就诊被诊断为ULMCA并进行PCI治疗的患者共173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共52名(30.1%),男性共121名(69.9%),平均年龄为61.02±7.95岁。病例入选标准:(1)左冠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左主干部位存在狭窄病变,并且不存在通畅的血管桥或自身从右向左的良好侧枝循环血液供应。(2)行PCI治疗。病例排除标准:(1)不能耐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或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过敏者。(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对造影剂过敏者。(3)有出血性疾病者。按性别把收集好的临床资料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比较不同性别组的临床基线资料、CAG结果及PCI治疗情况。并对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和PCI术后随访(1~3年)结果进行比较。随访内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因性死亡、非心因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AMI)、靶病变血运重建等。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特征:男性组在体重(76.17±9.43kg比67.84±11.18kg,P<0.01)和身高(170.53±5.49cm比158.82±7.12cm,P<0.01)方面明显高于女性组,且在吸烟比例上亦明显高于女性组(49.6%比15.4%,P<0.01)。但在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PCI病史、CABG病史等临床基线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在高脂血症(7.7%比4.1%)和AMI病史(11.5%比5.8%)方面均高于男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在CABG病史(3.3%比0)方面高于女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钙蛋白I(c Tn 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辅助检查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CAG及PCI治疗情况:在穿刺路径的选择上,女性组经股动脉路径高于男性组(36.5%比21.5%,P<0.05),而男性组经桡动脉路径高于女性组(78.5%比63.5%,P<0.05)。但在靶血管病变(病变直径、病变长度、狭窄程度)、靶病变类型(开口病变、体部病变、末端分叉病变)、左主干合并病变支数(单纯左主干病变、合并单支病变、合并双支病变、合并三支病变)、分叉支架技术(Cross-over支架技术、V支架技术、Crush支架技术、Culottes支架技术及最终球囊对吻技术)、支架种类(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支架尺寸(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支架个数)等方面女性组与男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出血需要输血、支架内再狭窄、亚急性血栓、穿刺部位感染)、手术即刻成功率等方面女性组与男性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组在假性动脉瘤(3.8%比0.8%)、穿刺部位血肿(3.8%比0)方面均高于男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住院期间和PCI术后随访结果: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心因性死亡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病例。女性组在非心因性死亡(1.9%比0)、PCI相关AMI(3.8%比0.8%)和MACCE(5.8%比0.8%)方面均高于男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以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了1~3年的随访,两组患者均无非心因性死亡及AMI病例。女性组在心因性死亡(1.9%比0)、靶病变血运重建(5.8%比2.5%)和MACCE(7.7%比2.5%)方面均高于男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男性在体重和身高方面明显高于女性。在ULMCA介入治疗中,女性多选择经股动脉路径,男性多选择经桡动脉路径。但在靶病变程度及类型、左主干合并病变支数、分叉支架技术、支架选择、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男女未发现差异。在住院期间和PCI术后随访1~3年的MACCE方面男女亦未发现差异。因此,性别对ULMCA介入治疗总体无影响,男性及女性进行ULMCA介入治疗均有良好治疗效果,但要注意在入路选择上男女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