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反传统的女性形象——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几首民歌谈起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007w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妇女作为长久失语的一种性别,一直是男性的附属品,很少有自己的声音和意识。在中国正统的文化传统中,文人始终垄断着话语权,使大多数下层民众处于集体的“失语”状态。但是,在主流女性思想被父权同化的同时,始终有一股反抗潜流,在历史长河的底部涌动渲泄着自己独立的精神品格,几千年不息,这才是女性精神的脊梁。 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探索民歌中女性的反抗意识时,便会发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她们的反抗有其共性,也有很大的差异,反抗的方式和程度有明显不同之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些不同的反传统的女性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得到了全面的阐释,演绎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陌上桑》中主人公罗敷敢于和封建官吏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胜利,唱出了劳动妇女反抗强暴取得胜利的凯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罗敷一反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柔”“顺”要求。在封建官僚的压迫下,她没有回避,而是给予了坚决的反抗斗争。 刘兰芝反抗性格的体现——主动“遣归”,是维护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尊。那么,归娘家前精心梳妆打扮,则是运用美艳作武器,对造成自己爱情悲剧的封建家长焦母进行示威,表示反抗,表示不屈服,不顺从。刘兰芝的“严妆”是用美对封建家长进行示威,进行反抗,表现了刘兰芝个性的刚强,表现她在善良和温顺中,别具特色的,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表现了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的心底升华起来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感,表现了她对封建家长的不屈服,表现了她的叛逆个性。 在封建社会,女子的一切活动只能围绕家庭展开,花木兰突破家庭的限制,主动走出家庭,替父出征,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她超越父权社会里女性被赋予的社会意义,用自己的征战来实现她的人生价值。 明代情歌,不但在数量上比以往任何时代要多得多,而且在思想上也显得更为大胆,更加解放,更富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观念层面的反传统:民歌中女性作为人的意识大大增强,女性对新的人生角色的探索上;人性层面的反传统:反对封建道德价值观的束缚,她们产生朦胧的人权意识;价值层面的反传统:走出家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当时的婚姻价值观提出挑战。 实际上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技能的教育,同时还是价值观的教育。中学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此,语文教育应当更加重视自己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所发挥的价值观功能决不会低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因为语文中的价值观是潜在的、渗透性的。要培养新一代的女性,在语文教育中,我们要发扬中国传统女性温柔、善良、优雅的特性,但更要培养女生具有进取、独立、创新、合作的时代精神,使她们适应这个开放型的社会,甚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其他文献
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在降低教育成本、扩大教育规模和实现终身教育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资源很容易复制、修改和传播,一方面便于共享,另一
校园生活满意度是衡量学生校园生活情况的重要指标。寄宿生的生活几乎全部发生在校园之中,因而,校园生活的满意情况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寄
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升华与体现,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藏族中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应该是坚定不移的。近年来,国内外主张民族分裂的反动份子势力日益猖獗,藏族地区安
前言自杀与自杀未遂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总自杀率是23/10万,全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由此估计自杀是我国第五位重要死亡原因。此外,每年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