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化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货币形式也在不断演变。电子货币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的支付手段和生活方式,也给传统的货币创造理论和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同传统货币相比,电子货币具有支付便捷、成本低、赎回方便和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优点,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形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对货币体系和货币调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以及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对于中央银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学术界和实务界围绕电子货币展开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电子货币的定义较宽泛,不同研究采用的定义有所不同,从而分析的方法和结论可能存在差异。本文从电子货币的定义入手,首先对我国电子货币的范围进行界定,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梳理电子货币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环境;然后基于传统货币供给理论,将电子货币纳入理论模型中,考察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结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货币供给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电子货币的出现模糊了不同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使基础货币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增加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由于基础货币总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只限于结构方面,所以电子货币通过乘数作用对货币供给总量产生间接影响。本文实证部分主要针对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可获得的最新数据,通过协整理论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短期影响,这部分为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提供了实证支持。实证结果表明电子货币的出现对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影响存在差别:长期来看,狭义货币供给与电子货币替代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广义货币供给与电子货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由于电子货币对定期存款比率产生正向影响,而定期存款比率对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向不同引起的。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冲击了中央银行政策的有效性,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将电子货币纳入考虑范围内,本文据此从货币政策调控方法和电子货币发行监管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