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基因的乡村聚落形态研究——以苏州市陆巷村、林屋村、澄墩村为例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国,乡村聚落既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然而,在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乡村聚落及其承载的文化正在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村落的大批灭失,村庄形态的破环,正在损伤农村发展的根基。 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国内外乡村聚落形态及文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环境、土地制度、风水理念、宗法制度、传统习俗、行为习惯等因素对村庄聚落形态的影响;基于当前多种文化形态对村庄聚落影响的复杂性,作者引入文化基因理论,并重点利用该理论剖析了村落形态及其形成机制,提出了基于文化基因传承与发展的村庄形态规划,村落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论文选取了代表吴文化的三个村庄案例,传统原生型的陆巷村,整合改造型的林屋村和现代生态型的澄墩村,分别对这些村庄的文化基因进行甄别与提炼,并提出规划建设中强化文化基因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技术要求,对前文的理论进行实证研究。
其他文献
快速的城市发展带动着城市化,高密度的建设影响着城市公共空间。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的现实,使大众更加注重中老年人的休闲生活。随着经济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推
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通过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迁徙过程中对新的经验的吸收和借鉴,逐渐形成了适合生产力水平、顺应自然环境,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山地城镇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城市设计作为对“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的补充与完善,在城市形态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规划设计沿袭平原地区
历史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都是各历史阶段遗留下的实物,承载着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价值。建国后(19
作为城市与具有偏乡村特征之间的过渡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乡建设中最敏感、最复杂,空间结构最易变化的地区。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激活了边缘区有限的空间资源与复杂的多元利益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理论从人类聚居开始,就不断的演化发展,如今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城
研究在江汉平原人居环境与生态社会环境之间互动频繁的历史背景中以历史聚落形态内容为中心展开。自明代开始,江汉平原地区人口较前代增加显著,地区内土地以“垸田”形式逐步得
较城市而言,村落更加继承中国古代农业聚落适应地缘的特点,并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表现出对地域气候低能耗的正确反应。快速城镇化下的当代农村粗糙复制城市模式,造成资源、能源
中国的老龄化始于60年代中期,20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老年人人口数量还在迅速增加,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在09年日本《追求》双周刊中的文章曾称到,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
运河是河流的特殊形式之一,其滨水空间的塑造对彰显沿线各城市的特色、即可识别性,提升和重塑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