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廣森(1752-1786)是清代著名的經學家、小學家、古音學家。他推崇漢代古文大師鄭玄之學,師承戴震,是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廣森知曉古音,離析《唐韻》,著有《詩聲類》和《詩聲分例》,將古音韻部分為十八部,陰聲韻和陽聲韻各九部,並提出了“東冬分部”“陰陽對轉”“古無入聲”的觀點。另外,孔廣森有訓詁著作《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大戴禮記補注》等,注解詳細。其中《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大戴禮記補注》含有豐富的音注材料,共359條,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確定或辨析被注字在該句中的讀音和意義,幫助後人讀懂經文。本文全面整理孔氏訓詁著作《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大戴禮記補注》中的音注材料,逐條分析和歸納整理這些音注材料的注音方法和注音目的,探討這些注音材料的來源和依據,進而深入探討孔氏訓詁著作中的音注材料與孔氏古音學的關係。孔廣森在為《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和《大戴禮記補注》中的經典用字作音注時採用了多種方式注音,其中多採用直音法,包括“某音某”、聲訓和“讀為、讀曰”法,共188條,占全部音注材料的52%,主要揭示注字與被注字之間形音義的多種聯繫,同時也使用了比況法、反切法、標聲調法、“韻、諧聲”等其他方式作音注,體現了孔廣森训诂著作音注方法的多樣性。孔廣森音注材料的作用主要包括標注字詞音讀和揭示字詞關係兩部分。標注字詞音讀的材料共150條,占全部音注材料的42%,主要包括為生僻字注音、為多音字注音、探討古音押韻的注音、為專名音轉注音,其中最多的是為多音字注音,共98條,占全部音注材料的27%;而揭示字詞關係的音注材料共209條,占全部音注材料的58%,包括辨別古今字的注音、破讀假借字的注音、辨別不同版本的注音,其中最多的是明假借注音,共124條,占全部音注材料的35%。孔氏的音注材料含蓋了傳統訓詁的許多方面,作用是多樣的。這些材料揭示了注字與被注字詞之間的字形關係及音義關係,顯示了漢語的詞彙發展、語音演變、字形分化等之間的聯繫,以此來解說漢語詞彙的發展演變現象。孔廣森作音注時,通常將自己的音注放在前人的注解之後,通過多方引證,對已有結論的音注加以考證,對有疑問的材料進行辨析,對尚未解決的問題用“廣森疑”進行標注,體現了其嚴謹的治學態度,為後人研究漢語的語音、詞義和文字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有較高的文獻學和語言本體研究價值。他通過音韻校勘了前人舊注中不合理的成分,繼承發展了前人合理的解說,雖多是隨文釋義,能直接反映其韻部劃分及“東冬分立”“陰陽對轉”“古無入聲”觀點的條目不多,但也豐富和發展了清代訓詁學和聲韻學的理論,使我們對字詞的連續性、漸進性、複雜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孔氏大量引用前人所作的標音材料,包括《廣韻》《集韻》《說文解字》等,尤其對《經典釋文》的引用次數較多,除有9條是明確標注出自《經典釋文》外,另有104條音注可從《經典釋文》中找到依據。孔氏的音注主要標注的是讀書音,是對傳統音注的繼承和發展。由於音注材料有限,且都是隨文釋義,沒有辦法體現孔氏所在時代的聲韻系統,也無法完整體現孔氏的古音學觀點,故得出孔氏音注材料既不能反映孔氏的方言口語,也較少能反映孔氏的古音學觀點,孔氏的音注大多是對傳統讀書音的繼承和運用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