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财政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基础教育经费来源由原来的国家出资的单一渠道向由国家、社会、学校、集体与个人多元投资方向的转变。经过三个阶段、二十多年的酝酿和变革,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确定了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九年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结构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政府负担低,非政府负担高;二是政府负担中,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低,地方(县、乡)财政负担高。为此,本文对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以后的不合理现象做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制度的多元化变革。 第二部分以生均教育经费为衡量标准,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对1988年—1996年我国普通教育(即小学和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投入水平进行差异分析,结论是:我国各省区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省内和省际两种差异,省内差异大于省际差异;两种差异都较为显著,且都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这对义务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笔者提出解决的建议是建立以县为单位的义务教育经费需求模型,对经费缺口部分根据上级(中央、省、地级市)财政的财力分配来确定各自的转移支付比例。 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教育投资与收益的不平衡性。通过比较各省区以每万人口中普通教育在校生数代表的教育投资水平和以每万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代表的教育收益水平,结论是:在同等的教育投资水平上,不同地区教育收益水平差异显著;教育投资与收益存在错位,投资较少的地区收益较大,投资较大的地区收益较少。这会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失公平。笔者建议教育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进行对口支援,振兴贫困地区经济,以促进受损地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