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自1999年正式实施以来,历经几次变迁,如今日渐完善。该制度的迅速发展表明它在帮助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具有其它资助形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自2006年国家开发银行大面积介入国家助学贷款之后,放贷的问题得到很大程度上解决。政策性银行的介入虽然提高了贷款流程前端的发放效率,但却无力扭转贷后还款这一环节存在的许多突出,尤其是学生毕业后的还贷信用依然考验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宽容度。助学贷款因为回收的困难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够完善和贷后管理参与主体的权责不清,致使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集中于贷后管理上。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仍旧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政府担保的信用贷款,学生本人不需要提供其他担保,毕业后分散到全国各地,无疑加大了贷后管理的工作难度与经济道德风险,也凸显了贷后管理中伦理评价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项政策性贷款,其本身所体现的伦理性毋庸置疑,单一“助”字就体现了该制度的伦理诉求与道德功能。本文针对国内有关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制度伦理和管理伦理的特定视角出发,深入分析贷后管理中出现的贷后管理机制不健全和失信违约现象较严重等问题及其诱因,尝试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实际出发,探寻贷后管理道德风险规避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实现对贷后管理制度的有效伦理强化,保障学生贷款的合理有效回收,使得还款救助机制能够得以贯彻和落实。从制度伦理和管理伦理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助学贷款贷后管理进行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一是从制度伦理出发,进一步完善贷后管理制度内容设计,从贷款形式、还款规则和失信惩戒三个方面完善;二是从管理伦理出发,建立健全的贷后管理的伦理安排,从规范贷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权责关系、建立学生信贷档案和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等三个维度展开。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应运而生,弥补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贷款回收环节机制建设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