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大同的业余作家曹乃谦默默笔耕二十年,直到近几年来才引起了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对他的评价,马悦然亲切地称他为继沈从文之后的又一个“乡巴佬”,他认为曹乃谦是中国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这样的评价使得评论界展开了对曹乃谦的重新认识和再评价,各种评论毁誉参半。我认为,首先如何把握山西本土作家曹乃谦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给曹乃谦一个客观的定位,对于中国乡村文学及山西文学的发展都是极其必要的;其次曹乃谦的创作对于乡土文学、创作题材、文体和语言的开拓创新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都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第三把农村、农民作为创作素材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新文学的画卷里,占有很大比重,这些作品在展现农村生活、农民意识等方面表现多样、异彩纷呈,而曹乃谦以自己对乡村对生命对他的父老乡亲的独特感悟,蘸着浓郁的方言写作,在庞大的以乡村为主题的创作队伍中独树一帜。我认为通过对曹乃谦创作的研究以及对其作品的系统解读和客观评价,对于山西作家队伍的丰富壮大、乡村题材的深度开掘、短篇小说创作瓶颈的突破、乡村文化的表达方式、普遍人性在文学中的反映、方言文学的生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本文将从曹乃谦的创作入手,对他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对他的创作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做细致研究。 第一部分:乡巴佬的乡土本色,首先是对曹乃谦创作做一系统详实的定位,从关于“土地”的众多概念入手,将其小说纳入到乡村文学之下的乡土小说范畴;从共性与个性两方面总结曹小说的特点,一方面为其归纳了:大地的颜色、大地的儿子、大地的悲歌三大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写作特色;一方面将他的作品与其他乡土小说家、京派、山药蛋派、东北作家群、晋军等作家的小说进行了比较,寻找到了曹乃谦不同与其他流派而独具特色之处。其次从八十年代小说创作史的角度发现了曹乃谦在二十年前创作的开创性意义和价值。第三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将其创作纳入雁北文化的范围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泥滋味的乡村世界,采用了文本细读和比较的方法,深入到曹乃谦小说的内容层面。首先从几个作品集中抽取出最核心的情感关键词,通过具体的作品解读,全景式展现曹乃谦小说的特点;其次通过将其与相近的两位作家李锐和阎连科进行比较,寻找到了曹乃谦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作家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部分:土气息的乡歌乡语,从方言创作、民歌书写、对话体写作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文本,深入到曹乃谦小说的艺术层面。通过分析研究,从方言的粗鄙和优美共生、陌生化所带来的审美效果总结出曹乃谦创作对于中国方言小说创作所做的贡献,曹的方言使用已经不是简单地照搬方言,而是用方言的体系和思维方式去写作,这对于中国乡村文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意义;通过分析研究,从曹乃谦将民歌元素融入其小说的叙事、节奏、结构诸方面,发现了民歌在曹乃谦小说中运用的价值;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使得曹乃谦小说富于张力和立体感的原因是其小说创作中“对话体”的巧妙运用。 第四部分:多视角的审美评判,主要分析曹乃谦小说遭受冷落的时代、格调片面论、短篇小说困境三方面原因,分析了以马悦然为代表的西方评论界对于曹乃谦的评论与大陆评论反差的原因,还简要涉及了曹乃谦创作的局限性。 总之,通过研究,对于曹乃谦在文学形式方面的独特之处有了清晰地认识,对于曹乃谦创作的内容有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把握,通过研究充分证明了曹乃谦是中国乡村文学历程中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不论是从语言、结构的创新还是从题材、内容的开拓方面,曹乃谦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创作应该也一定会受到更为公正的评价和更加广泛的重视,文学史应该为其留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