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荧光多重探针连接再扩增技术应用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快速产前诊断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n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染色体非整倍体是一类发病率高,病征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对于大多数此类病征目前尚无有效治疗的手段。因此,快速、准确、高通量地对染色体非整倍体进行产前诊断对于减少患病胎儿的出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运用实时荧光多重探针连接再扩增技术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方式,致力于实现对染色体非整倍胎儿的快速产前诊断。第一章,综述了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诊断现状,介绍了传统细胞生物学诊断方法以及新兴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的技术特点与应用现状。针对目前分子生物学产前诊断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实时荧光多重探针连接再扩增技术的思路。第二章,叙述了实时荧光多重探针连接再扩增技术的原理与设计,以及检测反应体系与数据分析体系的建立。考察了多个反应因素对杂交连接体系和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的影响,建立了较优的反应体系。同时提出了两种基于不同原理的数据结果分析处理方法对仪器输出结果进行双向扫描,以期使分析结果更加全面、简明和准确。第三章,进行了实时荧光多重探针连接再扩增技术在非整倍体快速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估。通过第二章中建立的检测反应体系和数据结果分析体系对32例21号染色体三体临床标本、11例18号染色体三体临床标本、1例13号染色体三体临床标本以及100例正常对照进行了区分,结果显示所有的三体标本都可以与正常对照显著区分,显示了该项技术优越的临床应用潜力。更进一步的分辨率研究显示本技术可以显著区分1.2倍的染色体剂量变化,具备检测嵌合体的能力与应用于无创产前诊断的潜力。本论文提出了实时荧光多重探针连接再扩增技术的原理,并且建立了该技术的检测反应体系与数据分析体系,最终通过初步临床评价显示了这项技术具有结果准确、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快速高通量等优点,有望为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诊断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
其他文献
采用多靶标的策略治疗如癌症、艾滋等复杂疾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现已有的药物组合多是临床经验习得,其分子机制不明晰,设计新的药物组合困难重重。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有效药物组合的研究方法。该方法融合了药物生物学(靶蛋白、疾病通路)、化学(二维结构、化合物相互作用可能性)及药理学(药物疗效)等方面的信息,描述药物组合的特征。我们通过对药物相关数据的完整性筛选,最终选定352对药物组合作为我们建
在真核生物细胞内,编码蛋白质基因的转录由RNA聚合酶Ⅱ(RNAPolⅡ)来完成,其中RNA聚合酶Ⅱ最大的亚基称为Rpbl。Rpbl的羧基端重复结构域(CTD)磷酸化状态是调节RNA聚合酶Ⅱ活性的
高等植物的花发育是其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植物个体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结果,是植物繁殖的基础。控制花发育的基因多为MADS-box基因,有的MADS-box基因与花器官的发
实验目的:研究职业性噪声聋工人与听力正常工人之间血清中micro RNAs(mi RNAs)的表达差异。通过实验筛选并验证表达差异性mi RNAs,并对其进行靶基因的预测和验证,分析职业性
视网膜感光细胞退化是导致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因素,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遗传性视网膜感光细胞退化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和老年性黄斑变性。除遗传因素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C系统)包括大麻素受体和相应的化学信使,起调节体重,影响糖脂代谢和吸烟成瘾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的多重危险因素均与人体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有关
Sigma1R(Sigma receptor1,Sigma受体1)基因,全长7kb,位于染色体9p13,通常4个外显子,编码223个氨基酸残基,一双跨膜受体蛋白。与μ、κ和δ等传统的阿片类受体相比,Sigma1R表现出独有
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内吞和内吞后的转运对于细胞表面受体含量及信号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在激动剂刺激条件下,大多数的GPCR通过网格蛋白依赖的内吞(CDE)途径进入细胞内部,它们
现今废水同步脱氮脱硫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针对王爱杰等2004年率先提出的同步脱氮脱硫工艺系统中反硝化脱硫工艺单元,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工艺运行效能分析,对工艺不同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是介导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的关键转录因子,通常由白介素-6(IL-6)家族细胞因子激活。IL-6等炎症因子在肿瘤中可由上皮细胞,基质或免疫细胞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