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2011年版国际多学科新肺腺癌分类标准下,浸润性腺癌五种主要病理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与预后有无差异,以及新肺腺癌分类标准是否对周围型小肺腺癌预后的判断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163例经手术治疗切除、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腺癌的周围型小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依据最新的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病学会(ERS)联合拟定的肺腺癌国际多学科分类标准,重新审阅癌肿的病理切片,判定其主要病理亚型,并将其分为五组:贴壁状为主型组、腺泡为主型组、乳头状为主型组、微乳头状为主型组、实性为主型伴黏液产生组。对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随访至2012年12月。使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对五组间在年龄、性别、肿瘤有无胸膜牵引、CEA水平等十项内容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对各因素对临床预后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五组在年龄、性别、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肿瘤有无胸膜牵引、有无淋巴结转移、N分期、临床分期和术后有无复发转移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种亚型中微乳头状为主型组淋巴结转移率(63.6%)和术后复发转移率(36.4%)最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贴壁状为主型组预后最好,5年生存率为95.6%。腺泡为主型组和乳头状为主型组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分别为85.5%和78.6%。实性为主型伴黏液产生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71.8%。微乳头状为主型组预后最差,5年生存率为63.6%,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肺腺癌分类标准、有无淋巴结转移、N分期、临床分期是影响浸润性周围型小肺腺癌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新肺腺癌分类标准、N分期是影响浸润性周围型小肺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浸润性周围型小肺腺癌五种病理亚型各组间在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上存在差异,贴壁状为主型预后最好,微乳头状为主型预后最差。2011年版新肺腺癌分类标准是影响浸润性周围型小肺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