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重创伤后机体抗感染免疫防御机能降低或过度炎症反应都可能导致创伤并发症的发生。对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是目前创伤医学的热点之一。然而,现有的研究证实,无论是采用提高免疫功能的手段或抗炎措施,对创伤后继发性损伤的防治都没有显著的效果,表明目前对机体创伤后免疫系统调控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单核/巨噬细胞在启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具有关键作用,是调控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成分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在生理状态下不同部位来源的单核/巨噬细胞在表型和功能上都呈现明显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在创伤后免疫紊乱的发生发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目前尚不清楚。为了深入研究创伤后单核/巨噬细胞表型及功能异质性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关系,并为针对性靶向调控新的思路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建立了大鼠创伤-失血模型,并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观察了在生理状态下,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腹腔巨噬细胞(PM)和外周血单核细胞(Mo)表型及功能的差异。(2) 同步观察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在创伤-失血后病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3) 同步观察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I-A抗原在创伤-失血后病理过程中表达的差异。(4) 同步观察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创伤-失血后病理过程中致炎/抗炎介质分泌功能的差异。结果:⑴ 生理状态下,AM非特异性吞噬功能最强, PM次之,Mo最弱。LPS刺激后,AM非特异性吞噬功能较未刺激前显著增高,Mo也出现增高趋势, PM并无明显改变。PM高表达I-A抗原,而AM及Mo表达量均较低。PM IL-10分泌能力最强,Mo次之;而Mo IL-6分泌能力最强,PM次之。AM两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均处于较低水平。⑵ 创伤-失血后大鼠AM、PM、Mo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均下降。AM下降最明显,创伤-失血后1、4、7天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M在创伤-失血后1天降低,第4天开始恢复,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Mo在创伤-失血后1、4天明显降低,第7天恢复至对照组以上水平。⑶ 创伤-失血后1天,AM、PM、Mo I-A抗原表达均下降。伤后4天PM、Mo仍处于低水平,而AM表达较对照组升高;伤后7天PM仍未恢复正常,Mo基本恢<WP=7>复正常,AM显著高于对照组。⑷ 创伤-失血后大鼠AM IL-6分泌增高,伤后1、4、7天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IL-10分泌也增高,第4天达峰值,第7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M IL-6分泌在伤后1,4天下降,伤后7天较对照组略为上升。而IL-10分泌在伤后1,4天升高,第4天达峰值,伤后7天较对照组轻微下降。Mo IL-6分泌伤后持续下降,第7天达最低点。与之相反,IL-10分泌持续升高,伤后7天达峰值。血浆中的变化趋势与Mo类似。结论(1) 生理状态下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及表型存在异质性。肺泡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吞噬功能最强,在天然免疫中有重要作用。腹腔巨噬细胞高表达I-A,IL-10分泌较高,可能在抗原递呈及拮抗炎症反应中有重要作用。(2) 创伤-失血后大鼠单核/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均下降,但各部位变化具有差异性。肺泡巨噬细胞降低最为显著,且持续时间长,而腹腔巨噬细胞受影响较小。伤后肺部易于罹患感染可能与之有关。(3) 创伤-失血后大鼠单核/巨噬细胞I-A抗原表达各部位均降低,而腹腔巨噬细胞伤后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可能其抗原递呈能力受抑更为明显。(4) 创伤-失血后大鼠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功能出现不同变化。肺泡巨噬细胞炎性/抗炎因子分泌紊乱,发生早,持续时间长,可能是介导继发性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因素。血循环中抗炎介质,特别是IL-10的持续升高可能是导致全身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综上,不仅在生理状态下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及表型即存在异质性,创伤-失血后这种异质性表现更为明显,并很可能为导致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因而通过选择性的提高肺泡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同时减低单核细胞对抗炎介质的过度释放,可能是调控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