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西方文学两大来源之一的希伯来文学及其经典文本《圣经》对后世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20世纪出现的原型批评理论成为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的理论方法。20世纪30年代,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深受《圣经》的影响,为此,本文尝试从圣经原型入手对《愤怒的葡萄》进行解析研究。作为圣经文学研究的权威学者诺思洛普·弗莱反复强调,文学研究的过程始于对作品的反复研读,直到对文本达到总体把握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往后站,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把握作品,不能局限于一部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种叙事模式,而是将作品放到历时和同时语境之中,审视文本中的人物、意象、主题、叙事与其它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寻找出共同的或不同的原型。弗莱认为圣经是欧美文学原型的本源,圣经中的故事、人物形象、主题、文类、意象等结构要素,在后世文学中反复出现,成为能够清晰辨认的形式单元,这种单元最终被界定为原型。本文尝试运用弗莱的观点对《愤怒的葡萄》进行解析。 文章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文献综述主要梳理总结了学界对《愤怒的葡萄》的研究现状,对这些观点进行总结和批判,从而找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思路;然后介绍了弗莱等学者的原型理论;最后分析约翰·斯坦贝克使用圣经原型进行创作的背景。第二部分分析了《愤怒的葡萄》中故事情节与圣经中《出埃及记》中以色列出埃及的相似之处: ①俄州的旱灾与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的困境; ②移民西部之旅与以色列民族四十年旷野路; ③加州艰难生存与以色列民族定居迦南; ④罗撒香的弃婴与利未人的弃婴摩西; ⑤逃匿于丛林的汤姆与逃亡米甸的摩西。 并探讨了圣经中的故事原型在文本中的借用和变型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最后的分析从两个方面指向圣经中的民族英雄摩西,笔者认为作者运用出埃及的故事呼唤一位新的民族英雄的出现。第三部分分析了《愤怒的葡萄》中的主题对圣经主题的借用:旅行主题,强调乔德一家和流民者精神之旅的意义,实现了从“我”到“我们”集体主义思想的转变,以及旅途中规章制度的确立,法律意识的形成;被排斥的长子,是《旧约·圣经》中的主题类型之一,《愤怒的葡萄》中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诺亚身上,作者展开对现行社会制度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调整和变革制度的希望;泛罪论的思想主题,这一思想主要通过牧师凯西、约翰伯伯、利斯贝思三个人物体现出来,他们认为人一切的行为都是有罪的,这一思想的反面便是无罪,作者使用反讽手法表达了对美国当代社会罪感消亡现象的批判。第四部分分析了《愤怒的葡萄》中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约翰·斯坦贝克根据圣经里面在后世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物作为原型进行小说人物的塑造,第一个人物是牧师凯西,他第一次代人受过走向监狱,第二次替人牺牲,是典型的“替罪羊”原型;第二个人物是汤姆,圣经中的彼得经历了对信仰的背叛与回归,与文本中汤姆效法凯西投身革命斗争具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小人物心理世界的关注;第三个人物是乔德大妈,乔德大妈在西行途中掌管着整个家庭事务,发挥着支柱作用,和圣经中的利百加一样都属于积极主动的女性人物,并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乔德大妈的处境和抗争。第五部分分析了《愤怒的葡萄》中的意象原型,葡萄意象具有双重含义,既象征富饶、希望,又象征着象征愤怒、惩罚,作者运用这一意象表达了对人类动力欲望的批判,呼吁人类向神学生态主义的回归;洪水意象象征毁灭性力量,但是在毁灭中蕴含着拯救和变革的契机;路意象首先象征着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冲突,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出路的探讨;动物意象分析蛇作为恶魔意象,标志着恶的结果。第六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指出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有何特色,论文存在的问题,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