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研究不同土体构型红壤入渗特征及适用预报模型对红壤区水土保持防治及保墒保水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不同土体构型红壤入渗特征,本文以第四纪红粘土构建均质型红壤、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及原状红壤,采用室内土柱入渗试验、野外观测及模型拟合的方法,观测入渗过程,探索均质型红壤、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及原状红壤入渗特征,并构建了不同构型红壤入渗率与时间的回归方程,探讨不同预报模型的准确性及适用性,观测并分析了野外原状红壤入渗再分布变化情况。主要成果如下:(1)均质型红壤入渗率随时间变化曲线近似于Philip入渗模型曲线;湿润锋运移速率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幂函数关系。(2)红壤入渗能力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减少而增强,越干燥土壤入渗能力越强,但相同时间内入渗深度越浅,初始含水率越低土壤达到饱和时间越长,农业生产中较干燥红壤人工灌溉时间应适当延长,并增加灌溉量。(3)红壤入渗能力随容重的增加而降低;湿润锋运移速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在农业生产中应适当翻松土地有利于提高入渗性能,便于水分及养分的运输。(4)不同容重构型红壤上层入渗过程近似均质型红壤入渗,入渗至分界面时入渗率下降,下层入渗过程入渗率基本稳定。当上下层土壤容重都较小时,Horton模型预测预报较准确,当上下层土壤容重都较大时,方正三公式预测预报较准确。(5)土壤完整剖面A层土壤具有良好的入渗性能,入渗率及累积入渗量明显高于B层、C层土壤,具体关系为A>AB>B>BC>C,即当水分由地表逐渐下渗过程中入渗能力相应的逐渐减小。C层土壤由于发生指流现象,优先AB、B层土壤产流。方正三公式在描述原状红壤入渗过程上有较高的精准度及较好的适用性。(6)自然情况下,土壤入渗后,土壤含水量呈线性减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