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就是以劳动力丰富而著称世界,如何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学者与政府的棘手问题,人口负担论也一直是理论界的主流思想,因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抚养比上升,总和生育率下降与“未富先老”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2003年前后更是出现了全国普遍性的“民工荒”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农业劳动力供给也因此迎来由无限到有限的转折点。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劳动力供给是否已从无限转向有限远未形成共识,新疆由于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大农业”的产业结构、“半封闭”的劳动力市场等区域特征,劳动力供给已难以满足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与跨越式发展的需求,农业劳动力的有限供给特征也因此表现得相当明显。劳动力供给的这一变化,将促使政府与企业更加重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将对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及市场化改革等各方面带来深远影响。因而正确认识新疆劳动力有限供给这一特性,深入分析劳动力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影响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深层原因,积极探寻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与方法,一方面对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政策、企业做出相应的产业升级决策、劳动者适时调整就业观念等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另一方面可为应对劳动力资源短缺,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促进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制订相应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首先从新疆劳动力资源的供求现状出发,结合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对新疆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发现新疆农业劳动力剩余并不明显,劳动力供给从无限转向有限的趋势已相当明显。然后对农业劳动力转向有限供给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多维度解析,发现劳动力配置结构问题是导致新疆现阶段劳动力出现短缺的主要原因,因而进一步指出研究新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后的经济增长率分解法与指数分解法、拓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及DEA-Malmquist等方法对新疆劳动力的宏观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并探寻了新疆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的各种因素,运用ECM模型、β收敛模型与Oaxaca-Blinder模型等计量方法,研究了劳动力配置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均衡发展的影响,同时专题研究了将劳动力转移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劳动参与率、调整劳动力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劳动力配置模式及实行城乡统一、民族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消除兵地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政策建议。 第1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并简单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为论文的选题、构思及研究方向的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第2章介绍了支撑本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对论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的各种测算方法,并对各种分析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给予了相应说明。在总结理论界关于宏观配置效率多种概念的基础上,借鉴法瑞尔(Farrell,1957)、法尔(Fare,1985)、徐现祥(2001,2002)郝大明(2007)等人的观点,将本文中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概念界定为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动后引起的经济增长效应,或称劳动力配置结构效应。并将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问题从经济效率向社会效率进行了适度拓展,将劳动力配置对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均衡发展的影响也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第3章根据新疆劳动力供求现状与演变规律以及人口抚养比、老龄人口比重、农民工工资、农业劳动生产力与实际工资差额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新疆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的表现形式,指出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可能在同一国度的某一特殊区域提前到来。在此基础上对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转向有限供给的深层原因展开了多维度解析,发现劳动力配置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劳动力出现有限供给的主要原因,从而指出优化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必要性。第4章首先分析了新疆劳动力利用率与劳动力使用效率的现状,阐述了劳动力总量规模、劳动力总量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上从贡献率与边际效应两个角度,对劳动力投入总量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与评价。接下来的第5章-第7章分别从新疆劳动力的城乡配置、产业间配置、区域间配置3个方面对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影响劳动力宏观配置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实证研究了劳动力配置对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影响。第8章是一个专题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兵团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但近年来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兵团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因而本章专题研究了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新疆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第9章为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全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新疆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特征表现已相当明显,这一转变对新疆社会经济造成了全面影响。(2)现阶段的有限供给并不是劳动力总量的不足,而是由于劳动力配置结构不合理与就业-产业结构不协调导致的相对有限。(3)新疆劳动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资源,因而劳动力投入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劳动参与率低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资源总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4)由于城乡有别、民族有别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劳动力的城乡配置结构长期以来没有太大变化,因而劳动力的城乡配置效率很低。同时,以城镇就业人员比重表示的城镇化对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并不明显。(5)劳动力产业间配置结构的调整理论上可以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但新疆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劳动力产业间配置效率的提高。(6)劳动力地区间的转移与流动可以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但受诸多非市场因素对劳动力地区间流动的影响,劳动力区域间配置效率在不同时期出现了较大波动。(7)劳动力的省际净迁入在促进新疆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对缩小新疆与发达省份的经济差距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劳动力净迁入的急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种积极作用。(8)劳动力数量外流对兵团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但由于兵团农业生产具有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特征,劳动力质量流失暂时未对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已有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可能在同一国度内的某些特殊区域提前到来,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二是在劳动力配置效率的研究方法上,对已有经济增长率分解法提出了质疑,进行了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多因素指数分解的一般公式,避免了传统指数分解法中由于同度量因素导致的因素分解不完全问题;三是在研究内容上对劳动力配置效率从经济效率向社会效率进行了拓展,同时突破了劳动力配置效率问题研究集中于产业间与城乡间的局限,对劳动力在地区间与省际间的配置效率展开了全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