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辱师”事件“悍然”进入公众的视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和底线。曾经被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的教师群体,处境尴尬:一面是教师作为个体生命的基本价值诉求被忽视;一面是媒体舆论对教师群体的非议与指责。许多教师深知学生的苦痛、职业的艰难,却无力改变外在环境的限制;竭力适应当前价值体系的衡量标准却横遭非难,在追求“教师”职业最高善的过程中时遇不幸。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具备智慧和道德的人,这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高理想,但这一目的实现的过程却困难重重。本文立足于社会转型期的“辱师”事件,在描述事件本身的同时,试图从教育伦理的角度,对事件所折射出的教育伦理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尽管前辈学者或学人对这一问题也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角度进行过研究,但从教育伦理的视角切入,进行思考的理论文章目前还不多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前一、二章在追溯教育伦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本身出发剖析“教育”所蕴含的伦理意蕴,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辱师”事件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提出当下应重视教育的伦理诉求。第三章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得出了一些与业内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实证资料,为本文相关论点的论述提供了有力佐证。第四、五章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针对此类事件中的学生德育、教育惩戒、教师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教育伦理方面的论述,提出建构教育专业伦理的权界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发生。学校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媒介,应该体现善的价值追求,在保障教师、学生基本权益的基础上,传递有价值的文化,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学过程不仅要强调动机、目的的善好,方式、手段也应该是道德上可以接受的。中国当前现实中的教育伦理观念,更强调从动机和结果来判断教师行为的道德性,导致教师教育过程出现失范行为。“辱师”事件的发生其实是教师为自己不当的教育行为所付出的“道德代价”,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发生就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交还教师教育惩戒权,从制度上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此外,还应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的道德意识,只要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伦理思考无论行多远,都不可脱离思考者的现实关切和自身关怀。作为一个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学子,通过对社会转型期“辱师”事件这一类特殊的教育问题进行伦理的初步梳理、辨析和论证,借以抛砖引玉,引发国人群体对教育问题的伦理思辨。毕竟,以伦理之思为生活提供借鉴才是我们最终想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