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全球化学传输模式(GEOS—CHEM模式),模拟研究了二氧化碳不同类型排放源对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以及全球二氧化碳在1985年-2006年的浓度变化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全球化学传输模式(GEOS—CHEM模式),模拟研究了二氧化碳不同类型排放源对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以及全球二氧化碳在1985年-2006年的浓度变化趋势。研究还结合地面观测,分析了中国地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化石燃料燃烧源是大气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源,达到7.27GtC/yr。生物质燃烧源是第二大排放源,达到2.28GtC/yr。海洋是大气二氧化碳非常重要的汇,吸收值为1.37GtC/yr,另外陆地生物圈存有大量的碳汇。北半球化石燃料燃烧对二氧化碳的影响较大,每年对CO2浓度的贡献值在北半球普遍达到3ppm以上。南半球则是海洋的影响最为重要。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季节变化主要来源于生物圈源汇的季节变化。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地表大气二氧化碳高浓度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这与该地区化石燃料源大量排放相一致。模式模拟值与中国4个本底站二氧化碳浓度观测值进行了比较。临安是四个本地站中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然后依次为上甸子和龙凤山,瓦里关的浓度最小,并且四个站点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8月降至最低、4月达最高,与观测值相符合。
模拟表明近几十年(1985年-2006年)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源于北半球的人类活动,而且慢慢的从北半球扩散到南半球。但是,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模式模拟值上升的幅度为平均1.27ppm/yr,没有观测值得到的平均上升幅度1.71ppm/yr那么大,这可能是由于还没有完全准确地考虑到大气二氧化碳所有的源汇,需在以后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献
本论文系统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演变特征,考察了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两次北跳为主要特征的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次季节突变过程。作为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表征,我
近年来全球和区域气候正在经历着以变暖为主要趋势的变化,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我国是世界粮食的主要生产国,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
近年来,新华日报先后推出了纪念建国60周年、纪念建党90周年、迎接党的十八大等诸多重大主题的策划报道,产生了较大反响,赢得了同行赞誉。作为上述主题报道的参与者,笔者认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至今已20年了。在翻阅和审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划时代的里程碑的时候,人们心中仍有一些疑问:一是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的徘徊时期,中共中央先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属北方半干旱冷凉农业区。锦州市种植玉米26.2万hm2,2002年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现已实现玉米保护性耕作农田4.67万hm2,有4个县(市)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性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些年来,
本文用1961-2008年江苏省59个气象观测站的冬季降水量、气温资料,2.5°×2.5°的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大气资料及2°×2°NOAA重建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采用趋势分析、EOF和
2000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特点,传统的新闻理论、新闻史研究明显地减少,电子媒介研究、网络传播研究成为最为热门的两大话题;媒介经济和财经新闻研究、舆论监
本文利用1979~2005年TOMS/SBUV的对流层臭氧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TOMS紫外辐射及气溶胶指数资料、对流层NO2和CO资料,研究了东亚地区不同季节对流层臭氧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
音乐艺术是我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音乐教育和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教室,而是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视、电脑、网络等远程媒体方式传播。音乐是人文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