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两者在脑梗死急性期炎症损伤过程中的中西医机制,并应用杏丁注射液干预治疗,探讨其在脑梗死急性期炎症反应中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病人40例,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医分型量化标准分为轻症、中症、重症组,然后随机分入常规组及治疗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杏丁注射液20ml/次,1次/天,静滴。于发病后1d、3d、5d、14d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其血清MMP—9水平,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PETIA)测定血清hsCRP水平。然后分析血清MMP—9、hsCRP水平与急性期炎症损伤、中医轻、中、重分型的关系,并分析杏丁注射液对血清MMP—9、hsCRP水平的影响。结果:1.常规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d、3d、5d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其动态观察发现,发病3—5d水平明显升高,随后逐渐下降,14d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直线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存在正相关(P<0.05)。2.常规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中医轻、中、重分型有关,常规重症组(C1组)发病后1d、3d、5d血清MMP—9、hsCRP水平均较常规轻症组(A1组)、常规中症组(B1组)明显升高,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第3天及第5天,治疗中症组(B2组)、治疗重症组(C2组)与常规组相应组别(B1组、C1组)比较,血清MMP—9、hsCRP水平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重症组(C2组)第5天与第3天比较MMP—9、hsCRP水平无上升并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轻症组(A2组)与常规轻症组(A1组)比较,血清MMP—9、hsCRP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较常规组临床神经功能改善,对两组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可引起MMP—9、hsCRP呈动态变化,两者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呈直线正相关。表明两者共同参与了脑梗死急性期的炎症反应过程,并可能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脑损伤。2.MMP—9、hsCRP水平与中医轻、中、重分型有关,可能反映了中医的风、火、痰、瘀的程度,支持了中医的炎症理论。3.杏丁注射液可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进行有效干预,并改善其临床神经功能。其可能机制: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病理损害,减轻脑水肿,改善局部脑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