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黄,是一种珍贵药用多孔菌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在历代草本记载中,对于癖饮、血崩、脾虚和泄挥等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桑黄的了解认识不同。因而有诸多学者致力于桑黄的正本清源,本课题组经过前期大量研究,基于科学文献和研究认为最切合典籍记载的中药桑黄为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为更全面研究鉴别寄生于不同树种的粗毛纤孔菌,提供质量参考与生物活性研究依据。本论文对寄生于水曲柳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分离提取纯化,获得4种多酚类单体化合物,并运用Griess、ELISA、RT-PCR、Western-blot等检测方法围绕其主要成分phelligridin D开展抗炎活性实验;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利用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进一步预测筛选出四种化合物成分及其发挥作用的相关靶点,挖掘炎症已知相关靶点,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靶点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分子功能以及KEGG中代谢通路进行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四个化合物对抗炎的物质基础;以东北地区取样本量较多的寄生于水曲柳的粗毛纤孔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寄生于水曲柳的粗毛纤孔菌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通过对照品比对及高效液相与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主要共有峰进行指认,采用SPSS 21.0软件对17批药材样品进行聚类分析。本研究结果如下:1、从寄生于水曲柳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乙酸乙酯萃取层中分离提取出4个单体化合物,采用波普学解析,鉴定结构为3’4’-dihydroxy-5-[11-hydroxyphenyl]-6,7-vinyl]-3,5-dioxa-fluoren-5-one、phellibaumin A、phelligridin C和phelligridin D四种多酚类化合物。2、phelligridin D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WA264.7产生的NO、IL-1β、IL-6的含量(p<0.001);RT-PCR结果表明,phelligridinD可以显著抑制iNos与1L-1β的表达量;Western-blot结果显示,phelligridin D内在抗炎活性分子机制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65的降解和磷酸化3、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寄生于水曲柳的粗毛纤孔菌中分离提取出的4个酚酸类化合物,通过小分子在线数据库pubchem结合使用ChemDraw软件编辑得到Mol文件完成化合物数据收集;利用Seaware靶点预测软件,STITCH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 Database等数据库完成靶点预测;通过Uniprot数据库修正所有化合物的靶点的官方基因名称;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及R软件(version 3.6.1)计算得到8个用于治疗炎症的主要靶点为XDH,TERT,MIF,ESR1,APP,ABCG2,ALOX12,ALOX5。通过Cytoscape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图,以及化合物与疾病之间的PPI网络可得4个化合物彼此之间有药理相似性,单个化合物有可能通过多靶点产生抗炎的治疗效果且ESR1是4个化合物抗炎的最为关键靶点之一;GO(gene ontology)分析显示,4个化合物抗炎关键靶点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有氧化还原、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细胞增殖调节、细胞死亡的调节、调节细胞凋亡和磷代谢过程等方面。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化合物关键靶点所涉及的通路包括胶质瘤通路,心肌病通路,氮代谢通路等;4个多酚类化合物成分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药理作用特点,其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分布于不同的通路,可通过各通路协调发挥抗炎作用。MOE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hellibaumin A与IL-6和IL-1β具有最强的结合作用,Phellibaumin C与NOS具有最强的结合作用,4个化合物与IL-6和NOS的S值均小于原有配体的S值-4.2981和-4.7017。4、建立了寄生于水曲柳的粗毛纤孔菌指纹图谱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共标定了21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对比确认了Phelligridin D 1个共有峰,采用高分辨质谱分析及参考文献指认出Hispidin,Inonotusin B,Inoscavin C,Phellibaumin A,Phelligridin C,[11-hydroxyphenyl]-6,7-vinyl]-3,5-dioxa-fluoren-5-one,6个共有峰。计算得17批寄生于水曲柳的粗毛纤孔菌的相似度在0.902~1.000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7批寄生于水曲柳的多孔菌样品可以聚为两类。鉴于样品相似度较高,可认为两类药材化学成分具有较高一致性。聚类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药材的采收季节、地区气候、生长环境等因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