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用理筋通督手法、传统手法及药物治疗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对比,通过观察经颅多普勒(TCD)、颈性眩晕的症状和功能评估表(The 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颈椎生理曲度等方面变化,初步探讨理筋通督手法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择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病例120例,按照随机表随机分为3组:理筋通督手法(A组)40例、传统手法(B组)40例、药物治疗(C组)40例。A组:用理筋通督手法;B组采用传统手法治疗。以上两组每天一次,连续治疗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C组:西比灵胶囊10mg/次,睡前服一次,连续服用30天。分别检测下列观察指标:(1)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血管搏动指数(PI)等指标。A、B、C三组均在治疗前测一次,最后各种治疗完成后一个月检测一次;(2)采用颈性眩晕的症状和功能评估表,A、B、C三组均在治疗一月后进行症状和功能评估。(3)A、B、C三组均治疗一月后观察颈椎曲度的变化。
结果:1.120例颈性眩晕患者,有103例患者的TCD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加快,17例患者TCD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2.A组VBA治疗后的Vp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B组VBA治疗后的Vp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C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与C组治疗后的Vp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3.A组VBA治疗后的Vd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B组VBA治疗后的Vd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01.):C组治疗前后的V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效优于B组,B组又优于C组。4.A、B、C三组VBA的PI值的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5.A、B两组的BAvd治疗前后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A组疗效优于B组,C组的BAvd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A组、B组与C组治疗后症状改善量表各项指标分析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A组疗效优于B组,B组有优于C组。7.A组、B组治疗后的颈曲改变有显著差异,C组治疗后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A组疗效优于B组。8.三组显效率分别是:理筋通督组87.5%、传统手法组60%、药物治疗组20%;有效率分别是:理筋通督组7.5%、传统手法组30%、药物治疗组45%;无效率分别是理筋通督组5%、传统手法组10%、药物治疗组35%。
结论:颈性眩晕的TCD表现以VBA血流速度加快为主。理筋通督组、传统手法均可降低患者VBA的血流速度;理筋通督组效果较为显著。药物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的弹性和顺应性没有影响。三组方法均可改善本病患者的症状、体症,但理筋通督组疗效最好,传统手法次之。理筋通督法能增加脑血流量,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部症状方面疗效较好。传统手法在缓解颈肌痉挛、缓解颈肩痛的方面效果较好;药物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理筋通督法简便省时,在原有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改进后,安全性增加,且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手法和药物治疗,易学易用,易于被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