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作与批评的“对话”在文学实践中,是一个不断相互体认、相互辨析的过程,作家的创作要经受时间的淘洗与沉淀,文学批评也同样。王安忆在其2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一直保持着强劲地创作势头与影响力,她的小说也一直是当代文坛为人瞩目的热点之一,倍受评论界关注,而关于其小说创作的批评之作,也层出不穷。综观这二十多年来的王安忆小说批评,不可谓不多,也不可谓不杂。本文试图对这些批评文章有选择性的进行分阶段,分类别进行研究,以期能够用自己的精神盘点、整合、建设这些批评,从而对批评视野中的王安忆小说研究提供得失互见的思考。 考虑到王安忆习惯于在某一时期,集中地推出一批属于同一种思路,同一种方式或体现同一旨趣的作品,从而形成了其小说创作的阶段性及其某一阶段中小说的细密性,连续性,论文将兼顾时间和作品分类的原则,主要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这里所说的“点”是指王安忆小说创作某一阶段带有转折性与里程碑意义的一部或某一类别的作品,“面”则是指由这些作品衍生出的相关评论。还考虑到王安忆写作历程跨度大,已经长达二十多年,很多评论者已试图对王安忆长达二十年的创作过程,用不同的视角进行宏观把握,在这其中,好的评点也有所积累和沉淀,个人认为有的已经有史的意义,所以在论文的最后,本文把对王安忆作品进行总体把握的批评拿出来单独做一章,由此划分出如下几章: 第一章:当代文坛的“细雨”——“雯雯系列”小说 本章主要对王安忆的早期作品——“雯雯系列”小说批评进行盘点。“雯雯系列”中其实都可以用“雯雯”命名的主人公,以其诗意,单纯的形象深入人心。早期的王安忆创作以“清新”取胜,评论界都对王安忆的这种特质予以肯定。这段时期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初期,也是其创作的见习期与成长期,这一时期的评论大多温和,批评界对王安忆在早期作品中已经显示的素质和潜质已经有敏锐把握,缺憾在于对王安忆创作历程虽关注甚多,但是总是侧重于对某一文本的细读,而忽略对王安忆小说进行大的纵向性比较研究。 第二章:突围的尝试——《小鲍庄》 王安忆发表于1985年的《小鲍庄》被作为对王安忆创作具有转折意义的里程碑,而倍受当时的评论界推崇。由《小鲍庄》可以看出王安忆试图摆脱“雯雯”时期那种作者与人物简单同构的自传式写作,欲尝试进一步开放自己的叙述世界,这次尝试平心而论,应该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但有的批评家如果由此做出此判断:王安忆由《小鲍庄》开始,走向成熟,无疑还是言之过早了。《小鲍庄》无论在主题方面,还是手法上,在其后的作品中并无过多的延续性,尽管可以看得出王安忆在另一种向度上的努力,但它在王安忆的创作历程中仍是孤单的,也是异类的。 第三章:“探险”之旅——以“三恋”为中心 王安忆的“三恋”及《岗上的世纪》的发表,由于作家本人的实验目的,文本内容前卫,在当时的文坛具有相当的先锋性。而对“三恋”及《岗上的世纪》的主题批评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它们到底在指涉什么,迄今为止评论界仍未有定评。而对这个论题的不断探讨,带动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争论,在这些争论中“三恋”及《岗上的世纪》牵涉到的很多有价值的文学命题呈现出来。 第四章:当代精神的勘察——《叔叔的故事》、《歌星日本来》、《乌托邦诗篇》及《纪实和虚构》、《伤心太平洋》 这个时期的王安忆小说以其叙述方式上的明显变化,引起评论界的瞩目:王安忆开始越来越自如的操纵小说文本,笔下的叙事人“我”开始肆无忌惮在小说里出入游走,作家本人对文本的控制由传统中的隐藏,走到了前台,王安忆开始有意张扬自我的创作个性。这一阶段的评论大都被王安忆的手法变化之快和之新奇吸引住了眼球,而从这种转变来探讨作家在这一系列文本中表现出的精神旨向的评论是少之又少。其实她在时代大环境下写作形式上的改装只是一种调整策略而已,她一直进行着不那么张扬却又坚持不懈的精神探索,与同时代张承志等作家对精神之途的探索不同之处是,她尽管也进行了多向度的心灵探索,但她的文本始终弥漫着看似平和冲淡的氛围,尽管也对这个时代的潮流保持疏离姿态,但是这种疏离姿态是内在的也是含混的,而这一切王安忆隐藏在她对叙事方式热衷的外衣下。 第五章:绚烂归于平淡——《长恨歌》及《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等近年作品 对《长恨歌》等作品的评论主要集中于作品内容、主题的辨析上。评论者更多关注的是从其小说文本中找内涵或赋予这些文本内涵,溢美之词泛滥,而少理性的穿透。对文本中体现出作家的创作手法及由此折射出作者心态的变化,这是评论界所少于体察的。个人认为王安忆从90年代中期的城市小说开始,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叙事智慧上都逐步走向自我的成熟,而其目光重新转向农村的小说,则用披沙拣金的眼光对以前的题材进行了审美意义上的清理,作家保持自己的一份独立思考,去掉了叙事上自我的强大介入,将自我隐藏在平淡的话语背后,并且在这些作品中放置了自己最终认同的生命哲学,走向了对个体生命的切实的关怀,这些都富有返朴归真的意味。 第六章:对话:寻找与发现一一对王安忆小说的整体批评 对王安忆这样从新时期以来,在文坛一直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大,创作历程不断呈现阶段性的演进和转折的作家来说,要对其二十年的创作与评论进行总体性的把握自然相当不易。本文尽可能的搜集了有关王安忆及其小说的评论,结果出人意外,想想又是情理之中,从笔者有限的阅读来看,对王安忆及其小说创作,以时段、作品和某一特点为对象的批评是繁多的,而对其进行整体的全程研究的论文则相当匮乏,但是值得称道的是,某些批评者对王安忆小说创作整体研究的努力,如对王安忆小说创作“命运”、“孤独”、“成长”等主题的提炼,叙事动因的探究,对其有无坚固价值立场的有力质疑,对造成其写作困境的文本缺憾的尖锐追问,对其在文本中自我拯救姿态的敏锐把握,对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变化和她对小说理论的探索之间存在着的互动关系的体察,都使对王安忆小说的全程研究达到了一个很深的层次。这些不同视角、立场的呈现、对比与交锋与可能的互相渗透,无疑给王安忆小说批评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王安忆的小说是在不断变换的当代文化语境中展开,而批评也在这种变化之中寻求着对话的契机,这是一个持续的相互体认、相互细致辨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作与批评在共同地寻找并发现当代文化的深义。而对王安忆小说的批评伴随着王安忆的创作空间的延伸,是在不断展开的,批评与创作的“对话”仍在继续,这有待我们继续对王安忆小说创作及其批评进行追踪与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