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动历史上最具国际课程融合性突破过程中,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巨大国际合作办学与国际合作发展证明了跨国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几十年来,许多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用于确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佳因素与方法。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与开发问题,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系统,它的发展遵循“不平衡一平衡一新的不平衡……”的迭代发展规律。课程设置的心理学基础聚焦于学生的人格特征、认知能力与社会文化,而社会学基础更像是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融合的过程。近年来国际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已趋向于运用质量功能配置理论,凸显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创新方法运用。由此,本研究旨在引进国外优质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发展,进而缓解我国高职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最终,丰富我国高职教育资源,开创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局面,培养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际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因应与此,本研究从如下几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探究。基于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基于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模式的理解以及我国在国际化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困境,从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视角,以理论渗透实践的研究方式,提出基于质量功能配置模型的课程方案设置理念。在研究思路上,以“问题理路”、“理论溯源”、“释原明理”、“借鉴移植”、“查证归因”、“建构模型”、“实践验证”的思维逻辑开展研究,即“绪论”、“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质量功能配置模型的课程原理”、“国外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与案例”、“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模型建构”、“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模型应用实践”。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以时间维度纵向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概念、内涵、特征;以专题维度横向廓清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高职课程设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高职专业设置模式的研究现状”“高职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现状”等四大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清理出了国内外深度研究的问题域,即“课程设置的宏观研究”“语言类课程设置的研究”“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研究”“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课程设置的典型案例分析”等,进而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及存在的不足。在理论基础阐释上,以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视野,提出了基于质量功能配置模型的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基础,即“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认识论”、“拉图尔反身性方法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人的终身学习教育观”以及“全面质量控制理论”。在基于质量功能配置模型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原理阐释上,以“历史观”、“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为思维路径,阐明了“基于质量功能配置模型的方法与原理”、“质量功能配置模型的发展动向”、“基于质量功能配置模型的课程设置知识论基础”、“基于质量功能配置模型的课程设置的实践应用”以及“基于质量功能配置模型的课程设置的价值与意义”。在借鉴移植上,以国外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模式的趋势与启示研究为基础,探讨了当代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演进的三个阶段,国际典型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六大模式,国外典型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两大经典案例。进而,分析了国外典型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以为本研究中的课程设置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查证归因方面,立足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从时间维度、地域维度和专业类别维度就分布进行了梳理。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类课程设置顾客的视角编制了《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涉及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顺序五个维度,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了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项目,以学生、教师和企业为不同的调查对象,以检验问卷的信度、因子分析和效度分析。从调查结论上来看,学生、教师和企业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而针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解析:第一,课程价值取向模糊:缺失本体性与本土化;第二,课程目标空泛自由:脱离学习者生涯发展规律;第三,课程结构失衡:盛行三段式和功利化;第四,课程内容陈旧:固守“学科本位”;第五,课程排序混乱:缺乏科学依据。模型建构是论文的核心创新所在。模型建构理念和依据源自于生态整合设计取向,以社会需求、岗位需要、学习者诉求和学科逻辑为课程设置依据。科学界定高职课程设置的顾客范围,以用人单位为外部顾客,学生和教师为内部顾客,运用顾客心声表为分析工具,综合运用亲和图、层次分析法分析高职课程设置的顾客需求;运用关系矩阵表示顾客需求与课程设置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比例配点法、独立配点法确定顾客需求的权重,进而以质量屋作为转换工具,以四阶段模型为转换方法,完成顾客需求的课程设置要素转换,形成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模型建构的总体框架,将基于质量功能配置的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构建课程目标子模型,第二阶段——构建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子模型,第三阶段——构建课程排序子模型,第四阶段——构建课程相关关系子模型,并结合各阶段子模型给予具体的操作策略,将最初的顾客需求一步一步逐渐转化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排序,最终完成课程设置,形成课程方案。任何一项研究终将接受时间的检验,实践验证部分,运用文本分析法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描述和问题分析,并选取S大学高职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作为个案分析,以求通过实践验证高职专业课程设置模型,并结合课程设置的评价及反馈,最终形成课程设置优化建议。综上,研究结论为:基于质量功能配置(QFD)的课程设置模型可以实现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的科学建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参照系由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顺序五个维度构成。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顾客为外部顾客——企业,内部顾客——学生和教师。相比传统的高职课程设置模式,基于质量功能配置(QFD)的课程设置模型更具可操作性,更能满足学生、教师、企业三方的需求,推动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