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洼槽是陆相断陷盆地凹陷级构造单元内次级负向构造单元,凹陷内可以发育单个或多个洼槽。大多数洼槽具有不对称的特征,一般界定洼槽范围的一端为主干边界断裂系统,另一端为倾向于主干边界断裂的较缓斜坡或次级断裂。本文对研究区现状进行了充分的国内外文献调研,明确了海拉尔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及地层发育特征。结合最新三维地震数据资料,对海拉尔盆地内主干边界断裂进行了解剖分析。通过绘制分析主干边界断裂的断距-距离曲线、断距-埋深曲线和生长指数图,对研究区内主干边界断裂的平面和垂向生长机制均有了充分认识。采用平衡剖面构造演化分析方法并结合不同时期断裂构造特征,对海拉尔盆地构造演化历史与盆地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自下向上厘定了残留盆地阶段(铜钵庙组)、初始裂陷期(南一段中下亚段)、强裂陷期((南一段上亚段和南二段)、断-坳转化期(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和坳陷期(青元岗组)5个构造演化阶段,并明确了不同时期的构造应力特征。同时,采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对主干边界断裂进行回剥,恢复古断层和古洼槽,分析海拉尔盆地内洼槽构造演化过程。基于断距-埋深曲线和生长指数,厘定了海拉尔盆地主干边界断裂的活动期次,确定了南一段上和南二段地层沉积时期为洼槽主要演化时期,同时根据主干边界断裂平面生长机制将洼槽演化模式分为孤立断层控洼演化模式和分段生长断层控洼演化模式。最终,从洼槽结构与有效烃源岩分布的关系,构造掀斜作用与优质储层的形成和构造变形与油气运聚和调整聚集三个角度来分析洼槽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不同主干边界断裂生长机制对应洼槽不同演化模式,据此可将洼槽对有效烃源岩分布的控制方式分为孤立洼槽控源分布和分段生长洼槽控源分布;反向断层控制的下盘掀斜隆起,间歇性暴露地表,局部遭受风化剥蚀,经过大气水淋滤改造形成支撑型砾岩,地层孔隙度增加,有利于形成优质储层;引起洼槽构造变形的相关断裂的活动性决定了该断裂在油气运聚或调整聚集中所起的作用。系统分析复式小型断陷湖盆群的洼槽结构及构造演化特征对恢复古洼槽对烃源岩预测、油田提交优质新增探明储量以及加快裂陷盆地油气勘探步伐均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同时对完善裂陷盆地“洼槽控油”理论及丰富裂陷盆地“断裂控藏”理论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