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冰片修饰的更昔洛韦固体脂质纳米粒;比较不同纳米粒处方中更昔洛韦在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的跨血脑屏障行为;考察冰片对纳米粒中更昔洛韦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揭示冰片修饰的更昔洛韦固体脂质纳米粒提高更昔洛韦的脑靶向性的机理。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更昔洛韦的平衡溶解度、含量、包封率、体外释放度及体内样品分析方法。以微乳法制备了更昔洛韦固体脂质纳米粒,分别以乳化剂A和乳化剂B,以正交试验设计的最优处方,制备了以冰片含量分别为处方脂质质量的0%、10%、15%和20%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动态光散射法测试了制备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以超滤法测定其包封率,以Franz扩散池法测定更昔洛韦从固体脂质纳米粒中的释放度,对所制备的纳米粒初步稳定性进行了考察。以MDCK细胞膜和MDCK-MDR1细胞膜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考察了更昔洛韦及纳米粒中更昔洛韦的体外跨血脑屏障行为;对乳化剂A制备的更昔洛韦固体脂质纳米粒静脉注射后小鼠体内各组织的药物分布行为进行了考察,对其靶向性进行了评价;对其大鼠体内药动学进行考察,探讨了冰片对更昔洛韦脑靶向的影响。结果:GCV在37℃的油水分配系数为8.126。乳化剂A和乳化剂B制备的更昔洛韦纳米粒平均粒径介于11Onm~145nm;包封率介于60%~68%之间;更昔洛韦在纳米粒中的体外释药行为符合Ritger-Peppas模型和Weibull模型;两类GCV纳米粒在4℃条件下3个月内稳定。更昔洛韦跨MDCK细胞膜方式为被动扩散,在MDCK-MDR1细胞膜中其跨膜行为受到P-糖蛋白外排的影响;含药500μg·mL-1的以乳化剂A和乳化剂B制备的更昔洛韦纳米粒在MDCK细胞膜中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与处方中冰片量呈线性关系;以乳化剂A制备的纳米粒中更昔洛韦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在两种细胞膜中均高于以乳化剂B制备的纳米粒。小鼠按35mg·kg-1剂量静脉注射更昔洛韦市售注射剂(GCV-inj)、以乳化剂A参与制备的更昔洛韦固体脂质纳米粒(按冰片质量占脂质质量分数0%、10%、15%和20%分别命名为 AGCV-SLN,AGCVb-SLN1,AGCVb-SLN2 和 AGCVb-SLN3)后,血浆中的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39.14、51.01、50.50、58.64和83.97min;脑内峰浓度Cmax分别为:(3.96±0.67)、(4.63±1.44)、(9.53±2.81)、(10.25±2.50)和(12.95±3.62)μg·g-1,冰片组相对于GCV-inj和AGCV-SLN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内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 134.99、337.97、985.71、1076.01 和 716.86μg·min·g-1;相对于GCV-inj,纳米粒在脑组织中的靶向系数(Drug targeting index,DTI)分别为1.83、4.78、5.36 和 2.94。大鼠按 25mg·kg-1 剂量静脉注射 GCV-inj、AGCV-SLN、AGCVb-SLN1、AGCVb-SLN2和 AGCVb-SLN3 后,药动学参数分别为 AUC0-∞:(85.01±7.96)、(106.1±11.54)、(104.35±9.42)、(110.96±8.88)和(118.94±14.70)μg·mL-1;MRT:(2.52±0.11)、(2.80±0.09)、(2.81±0.10)、(3.11±0.07)和(2.89±0.08)h;末端消除速率常数Ke:(0.43±0.04)、(0.32±0.02)、(0.31±0.03)、(0.30±0.01)和(0.31±0.02)h-1。结论:成功制备了冰片修饰的更昔洛韦固体脂质纳米粒;冰片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能够促进更昔洛韦的体外跨血脑屏障;以乳化剂A制备的纳米粒组均能够明显提高更昔洛韦向小鼠脑中的转运量,显著提高更昔洛韦脑组织浓度;冰片修饰的纳米粒能够显著增加更昔洛韦大鼠体内AUC0-∞、延长药物体内的M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