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婴幼儿血管瘤为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特点、呈恶性肿瘤增殖方式的良性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注射、同位素治疗、手术切除以及口服普萘洛尔等,由于部分血管瘤生长在不适宜手术、激光治疗、药物注射以及同位素治疗部位时,只能进行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服药的剂量取决于瘤体分型、分期以及进展速度等。本研究分析高分辨率超声、彩色多普勒成像及弹性成像等超声波技术在监测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疗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准确诊断血管瘤不同分型及不同分期,根据超声结果选择不同的治疗剂量,以求达到个体化精确的治疗,同时检测其疗效,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方法搜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临床诊断特殊部位的婴幼儿血管瘤患者50例,年龄28天~12月,其中男17例,女33例。所有患儿均口服普萘洛尔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利用超声检查监测瘤体的变化,监测项目具体包括:二维灰阶超声测量瘤体纵径、横径及深度;彩色多普勒测量瘤体内较大血管以及周围正常血管(本研究采用颈总动脉)的内径、收缩期动脉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弹性成像分析瘤体的弹性分级及应变率比值。比较治疗前、后以上监测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50例患儿中,37例治愈,12例明显好转,1例复发。瘤体分布于:眶周9例、腮腺区7例、鼻唇部13例、颜面部17例、乳腺区4例。超声监测值:(1)瘤体平均横径:治疗前14.84±3.12mm,治疗后5.88±2.04mm;(2)长径:治疗前 23.52±5.39mm,治疗后 9.92±3.12mm;(3)深度:治疗前11.76±2.34mm,治疗后3.7±1.52mm;(4)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治疗前78.37±9.00 cm/s,治疗后20.08±5.14 cm/s;(5)阻力指数:治疗前0.51±0.06,治疗后0.73±0.04;(6)瘤体内血管内径:治疗前1.68±0.25mm,治疗后0.6±0.13mm;(7)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治疗前106.9± 10.86 cm/s,治疗后110.4±8.13 cm/s;(8)颈总动脉阻力指数:治疗前0.741 ±0.028,治疗后0.732±0.024;(9)颈总动脉内径:治疗前3.69±0.42mm,治疗后3.86±0.31mm;(10)血管瘤弹性评分:治疗前2.82±0.56,治疗1月后1.22±0.46,3 月后 1.28±0.45,6 月后 2.96±0.57;(11)应变率比值:治疗前 3.15±0.62,治疗 1 月后 1.71±0.41,3 月后 1.73±0.39,6 月后 2.99±0.50。各组超声监测指标的统计学变化:治疗6月后瘤体纵径、横径、深度缩小率分别为58%、60%、69%,治疗1个月后与服药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1个月后相比,治疗6月后与治疗3月后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瘤体中血管直径、收缩期最大峰值速度及阻力指数缩小率分别为64%、74%和增加率43%,治疗1个月后与服药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1个月后相比,治疗6月后与治疗3月后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瘤体弹性应变率较治疗前减小46%,治疗前与治疗后瘤体弹性分级及应变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颈总动脉各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疗效满意,通过超声监测后发现瘤体明显缩小,瘤体内血管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显著降低,阻力指数升高,弹性指数在治疗过程中呈动态变化,周围正常血管无明显变化,现代超声技术作为无创检查可以较好地对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效果进行随访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