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与敏感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一般用大智若愚来形容拥有极大智慧的人。一般来说,大智若愚的人在事情考虑清楚之前,从不轻易下结论,由于说话做事比别人慢半拍,总是给人以迟钝、木讷等表象上“钝”的感觉。另一方面,生活中“敏感”的人不少,和“钝感”的人相比,敏感的人见事早、行动快,对人对物观察也细致,但情绪稳定性差,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钝感是与敏感相对应的,两者各取所长,就能推动工作向前发展。据载,宋太宗提议让吕端任宰相,有不少人提出反对,说他为人糊涂,宋太宗却认为,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足以担当此大任。最终,吕端任正相,寇准任副相,吕端“钝”,寇准“敏”,一个沉稳宽厚、一个睿智率真,两人相得益彰。吕端拥有的这种能力就叫“钝感力”。
  一位作家曾提出,钝感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风靡全球的憨豆先生,是人们公认的幸福的智者,人们欣赏他“笨拙”与“迟钝”的言谈举止时,更为他的钝感所感动。但是,现实中一些人,却把钝感理解为工作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动性不强,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甚至在大是大非面前仍采取“钝感”态度。然而,在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诱惑时,他们却“敏感度”十足,为物所役,为权所累,患得患失,思想的天平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渐渐倾斜,最终丢掉初心,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
  “想成功,先钝感”,网上曾流行的这句话道出了钝感的重要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过分的敏感容易让人受到伤害,而拥有钝感、快中求慢更易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事实上,钝感和敏感对一个人而言都不可或缺,关键要因时因人因事区别对待。若该敏感时钝感,该钝感时敏感,两者用错地方,就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麻烦和阻力。因此,在个人名利、日常琐事上不妨钝感一些;在个人修养、能力提高上则应敏感一些。群众利益无小事,对待群众诉求,事无巨细均应时刻保持敏感状态,每一个关乎百姓利益的决定,做起来都要坚定而不固执,勇敢却不鲁莽,这才是将敏感与钝感运用到位的最佳状态。
  一个人没有了敏感,就无法体验生活的细微之美;没有了钝感,别人一句无意的话就可能让你失去生活的快乐和洒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拥有了敏感,提高了政治敏锐性,就能时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生活的丝丝缕缕,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拥有了钝感,就多了份冷静与稳重、自律和自省,少了些急躁与轻浮、私心和杂念。钝感的厚重和质感,让你充满了生命张力。钝感与敏感两者得兼,用對用准,才有利于自身,有益于社会和他人。
其他文献
对金属表面热红外偏振特性的模型进行了研究,在建模中不仅考虑了金属表面的统计特性,也考虑了特别粗糙的金属表面存在的遮蔽效应问题。通过计算机模拟出不同表面粗糙度的金属
文章从协同办公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协同办公的发展历史和在Web2.0时代的发展趋势。基于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发与建设不同业务流办公系统、引进OA平台的应用实践,提出了在Web2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个学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在所有的学科中,小学语文与审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中适当地融入审美体验,不仅能够培养学
<正> 对于这一命题,读者或许会责难道:“错了,思维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的运动!”我们的回答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当然不能无视庸俗唯物主义和行为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失足,思维的确
文章以《中国青铜器辞典》为例,从把握纸质辞典的内容资源、优化数字化表现手段两方面探索了文物类辞典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方法,以适应读者对出版物消费习惯的改变和对工具书的
<正>《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我先后两次教学第二课时,因抓住的关键点不一样,所以取得了明显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学,我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
商业银行CRM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业务功能与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再造,从而获得更加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网点转型是指
我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我们正在慢慢丧失一些原本需要用身体去衡量、用慢行和思考去感受、去体会的细微世界,慢慢丧失需要通过自然荒野体验来认识的
期刊
<正> 赶早①.赶早,渔船钓点抛锚。饵落水面涟漪,快提慢放②钓底③。底钓。底钓,船摇鱼跳人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