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那声情并茂,声、色、情、景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合理运用多媒体,能使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词: 多媒体 锦上添花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美的因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能够带领学生面对赤壁的江月、西楼的满月、杨柳岸的残月吟叹生命:在瑰伟奇丽的腾王阁、秀竹瑟瑟的潇湘馆、宁静多情的沱江感唱人生。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你的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合理运用多媒体,能使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一、课堂伊始,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让学生眼前一亮。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必须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创设出他们能理解的情境,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或是感同身受一般,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语文课堂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展开学习,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教鲁迅的《祝福》一课时,我首先利用视频电影,用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凄然死去的情节,让学生们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直接感受到寒冷的冬天,飘飞的雪花,燃烧的爆竹,热闹的祝福,以及在这个背景下出场的主人公,那饱经风霜仿佛木刻的脸,那拄着竹竿踽踽独行的身影,那竹篮里空的破碗,那临死前不得其解的天问,都能紧紧牵住学生的心,自然带动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了解故事来龙去脉。这节课由于教师注意创设情境,适当利用图像更能诱发感情,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达到同作者“爱恨并生,悲喜同起”的目的,语文教学能做到“以情动人”,最后达到“由情入理”,那么学生的情感就有得到升华、净化。现代信息技术可再现形象,这就象在语言和形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的形象,可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了解,进而可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中职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这样才能始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从教材或社会生活中寻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例,指导学生判断与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提高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水平。比如在学习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或是沈英甲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时,引导学生朗读,当学生逐渐入境,感受人物的精神境界后,我们可以将内容进一步深化,进行课堂拓展,利用网络资源,播放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节目《感动中国》,让这些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成为学生的精神盛宴,更进一步理解“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的深刻内涵,感受“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感动中国人物的人格魅力也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投影。教育即唤醒。唤醒了学生心灵的巨人,就积极运用此刻学生情感喷薄的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以加强学生对诚信、责任、良知、奉献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认识和感知,促进其良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形成,这也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色,具有高贵的灵魂。
三、运用多媒体,转化师生角色,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學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后,我们可以设计三种情境,假设我们现在身处南方某个闻名遐迩的荔枝种植园,①假定你是一名导游,请你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荔枝;②假定你是一所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带领学生春游,请你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小学生介绍荔枝常识;③假定你是该种植园的一名果农,请你向游客介绍推销你种植的荔枝。以分组的形式,将任务分配到各组,要求各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已定的材料中选取信息,然后通过网络查询、获取、处理资源,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图片,制作成简单的PPT,按照情境要求生成话语,这样就能利用教育智慧和契机,训练学生在信息条件技术下,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多媒体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文教学改革锦上添花。“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声、色、情、景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沙冬梅.语文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教学与管理,2009.4
[2]李振华.关于“新语文主体阅读”的对话,2008.4
[3]《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 多媒体 锦上添花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美的因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能够带领学生面对赤壁的江月、西楼的满月、杨柳岸的残月吟叹生命:在瑰伟奇丽的腾王阁、秀竹瑟瑟的潇湘馆、宁静多情的沱江感唱人生。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你的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合理运用多媒体,能使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一、课堂伊始,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让学生眼前一亮。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必须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创设出他们能理解的情境,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或是感同身受一般,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语文课堂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展开学习,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教鲁迅的《祝福》一课时,我首先利用视频电影,用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凄然死去的情节,让学生们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直接感受到寒冷的冬天,飘飞的雪花,燃烧的爆竹,热闹的祝福,以及在这个背景下出场的主人公,那饱经风霜仿佛木刻的脸,那拄着竹竿踽踽独行的身影,那竹篮里空的破碗,那临死前不得其解的天问,都能紧紧牵住学生的心,自然带动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了解故事来龙去脉。这节课由于教师注意创设情境,适当利用图像更能诱发感情,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达到同作者“爱恨并生,悲喜同起”的目的,语文教学能做到“以情动人”,最后达到“由情入理”,那么学生的情感就有得到升华、净化。现代信息技术可再现形象,这就象在语言和形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的形象,可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了解,进而可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中职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这样才能始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从教材或社会生活中寻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例,指导学生判断与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提高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水平。比如在学习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或是沈英甲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时,引导学生朗读,当学生逐渐入境,感受人物的精神境界后,我们可以将内容进一步深化,进行课堂拓展,利用网络资源,播放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节目《感动中国》,让这些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成为学生的精神盛宴,更进一步理解“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的深刻内涵,感受“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感动中国人物的人格魅力也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投影。教育即唤醒。唤醒了学生心灵的巨人,就积极运用此刻学生情感喷薄的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以加强学生对诚信、责任、良知、奉献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认识和感知,促进其良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形成,这也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色,具有高贵的灵魂。
三、运用多媒体,转化师生角色,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學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后,我们可以设计三种情境,假设我们现在身处南方某个闻名遐迩的荔枝种植园,①假定你是一名导游,请你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荔枝;②假定你是一所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带领学生春游,请你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小学生介绍荔枝常识;③假定你是该种植园的一名果农,请你向游客介绍推销你种植的荔枝。以分组的形式,将任务分配到各组,要求各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已定的材料中选取信息,然后通过网络查询、获取、处理资源,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图片,制作成简单的PPT,按照情境要求生成话语,这样就能利用教育智慧和契机,训练学生在信息条件技术下,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多媒体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文教学改革锦上添花。“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声、色、情、景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沙冬梅.语文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教学与管理,2009.4
[2]李振华.关于“新语文主体阅读”的对话,2008.4
[3]《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