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标准;主题;课堂教学
走进数学新课程,我们惊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进行静悄悄的革命。然而,当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碰撞时教师往往缺乏怀疑、批判等意识,出现了盲目追 “新”现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设计多样的开放式的试题,采用开放动态的课堂学习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以纸笔考试为主,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过分注重分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忽略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考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初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
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来关注學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减轻学生的压力,突显其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二、热热闹闹的“操作活动”有了,内化、抽象思维哪里去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而一些教师却误把这句话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在设计操作活动时没有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没有明确的目标,片面追求操作活动的次数与形式。
在一节《图书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教师从问题情境中出示例题“28+4”,有的学生很快说出等于32,教师要求全体学生拿出小捧摆一摆,验证一下是不是等于32。同学们都拿出小棒摆起来。最后,在教师的“是等于32吗”、“你是怎么摆的”中草草收场了。到此,我不禁要问:全班都摆小棒,有这个必要吗?有的同学已经达到能在脑中摆小棒了,有的甚至更高,还有必要让他再回到低层次的实际操作吗?在摆完小棒后,又该如何引导思维还处于实际操作阶段的孩子往高层次发展呢?
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基于个人主观愿望的建构活动,同时学生又在自我建构中成长、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层次来设计教学程序,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并据此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上例而言,我想可以这样,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摆小棒、口算或列竖式计算)来验证 28+4=32。教师应特别关注摆小捧的同学,问他是怎么摆的、怎么算的,如果没有小棒该怎么计算呢。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这样的操作才有意义。因此操作活动应关注它的“度”和活动的必要内化。
三、处理好教师教、学生学与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尽管也谈双主作用,但更多的是教师主宰整个课堂。数学课堂教学也如此,大多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答,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出题学生练,教师讲评学生改。教师的教完全支配、控制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独立品格丧失殆尽。教育部的一些课改专家断言:这种教最终将成为遏制学生学的力量。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和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共同丰富教学内容,最终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学已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并且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时,都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
总之,在新课改春风的吹动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转变自己的 角色,努力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新时代、适应新课改、适应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新蕾出版社,2004
[2][日]藤村幸三郎、田村三郎.《趣味数学入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马复、綦春霞等《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标准;主题;课堂教学
走进数学新课程,我们惊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进行静悄悄的革命。然而,当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碰撞时教师往往缺乏怀疑、批判等意识,出现了盲目追 “新”现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设计多样的开放式的试题,采用开放动态的课堂学习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以纸笔考试为主,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过分注重分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忽略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考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初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
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来关注學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减轻学生的压力,突显其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二、热热闹闹的“操作活动”有了,内化、抽象思维哪里去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而一些教师却误把这句话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在设计操作活动时没有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没有明确的目标,片面追求操作活动的次数与形式。
在一节《图书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教师从问题情境中出示例题“28+4”,有的学生很快说出等于32,教师要求全体学生拿出小捧摆一摆,验证一下是不是等于32。同学们都拿出小棒摆起来。最后,在教师的“是等于32吗”、“你是怎么摆的”中草草收场了。到此,我不禁要问:全班都摆小棒,有这个必要吗?有的同学已经达到能在脑中摆小棒了,有的甚至更高,还有必要让他再回到低层次的实际操作吗?在摆完小棒后,又该如何引导思维还处于实际操作阶段的孩子往高层次发展呢?
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基于个人主观愿望的建构活动,同时学生又在自我建构中成长、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层次来设计教学程序,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并据此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上例而言,我想可以这样,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摆小棒、口算或列竖式计算)来验证 28+4=32。教师应特别关注摆小捧的同学,问他是怎么摆的、怎么算的,如果没有小棒该怎么计算呢。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这样的操作才有意义。因此操作活动应关注它的“度”和活动的必要内化。
三、处理好教师教、学生学与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尽管也谈双主作用,但更多的是教师主宰整个课堂。数学课堂教学也如此,大多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答,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出题学生练,教师讲评学生改。教师的教完全支配、控制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独立品格丧失殆尽。教育部的一些课改专家断言:这种教最终将成为遏制学生学的力量。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和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共同丰富教学内容,最终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学已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并且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时,都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
总之,在新课改春风的吹动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转变自己的 角色,努力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新时代、适应新课改、适应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新蕾出版社,2004
[2][日]藤村幸三郎、田村三郎.《趣味数学入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马复、綦春霞等《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