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如皋轰轰烈烈地推行着,“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学生能有效地进行预习的基础上的。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就成了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中,笔者以初中七年级数学为例。谈谈“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预习能力。
数学预习可以根据预习内容将预习分为:册预习、章预习、节预习和课时预习。也可以根据预习所在的时间分为课前预习和课上预习现在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所采用的都是课前预习,而预习的内容都是以课时预习为主。但是对待七年级的学生要区别对待,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对预习方法还没有掌握,所以七年级预习开始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最好还是采用课上师生一起预习的方法比较妥当。
指导预习要有模可循。预习和课堂学习一样,有着一般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预习的操作步骤,以便学生有模可循。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预习数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1、“先读书,画批注”是预习的第一步。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可边读边画,边读边写。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2、“有缺陷,及时补”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知识的“前衍部分”有不明白或不清楚之处。就要及时复习,把与新知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3、“多用脑,勤动手”则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它告诉同学们,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需要采集数据的就动手去采集,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4、“看例题,学运用”是指学生在理解、掌握了新知的基础上,通过看例题可以了解在实际解题时如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时解题步骤如何写。有哪些要求,有哪些注意点。看完例题后还应该将例题重新做一遍,以检查自己掌握的情况。
5、“试练习,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拟练习。完成以上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上课提问或小组讨论时重点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预习过程中并不是每次预习都需要完整的五个步骤,也不是每次预习都完全按照这五个步骤的顺序进行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视具体内容而定。
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预习了。现以七年级上册课本中几个教学内容为例:
案例一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1、教师出示预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P16~P17。了解有理数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做上记号,以方便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3、教师让学生观察所得到的7个加式中的加数的符号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再从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观察它们的结果。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4、教师让学生记住有理数加法法则,将重点字词做上记号。然后阅读课本P18例1,思考课本上是如何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题的(有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注意点)。
5、让学生将例题抄下来做一遍,再次体会解题过程中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运用。然后解答课本上的练习题。将解题时的困惑或疑问做上记号,以便提问或小组讨论。
6、回顾预习的内容和解题心得。
案例二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1、教师出示预习目标:
(1)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包装纸盒,了解它们的制作方法:
(2)在家长的帮助下动手制作一个包装纸盒。
2、从家里找几个包装纸盒,观察它的外部形状和外观设计。
3、将其中的一个包装纸盒拆开来,观察它的表面展开图,然后测量各条边长。
4、阅读课本P14~P147插图部分,了解包装纸盒的制作方法和流程以及注意点。
5、和家长一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纸盒。
6、反思在制作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7、回顾预习的内容和制作心得。
预习是课堂的延伸,提高的是45分钟的课堂效率。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预习。从而就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不会产生畏惧心理,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探究的良好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驗证、推理与交流等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数学预习可以根据预习内容将预习分为:册预习、章预习、节预习和课时预习。也可以根据预习所在的时间分为课前预习和课上预习现在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所采用的都是课前预习,而预习的内容都是以课时预习为主。但是对待七年级的学生要区别对待,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对预习方法还没有掌握,所以七年级预习开始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最好还是采用课上师生一起预习的方法比较妥当。
指导预习要有模可循。预习和课堂学习一样,有着一般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预习的操作步骤,以便学生有模可循。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预习数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1、“先读书,画批注”是预习的第一步。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可边读边画,边读边写。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2、“有缺陷,及时补”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知识的“前衍部分”有不明白或不清楚之处。就要及时复习,把与新知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3、“多用脑,勤动手”则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它告诉同学们,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需要采集数据的就动手去采集,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4、“看例题,学运用”是指学生在理解、掌握了新知的基础上,通过看例题可以了解在实际解题时如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时解题步骤如何写。有哪些要求,有哪些注意点。看完例题后还应该将例题重新做一遍,以检查自己掌握的情况。
5、“试练习,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拟练习。完成以上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上课提问或小组讨论时重点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预习过程中并不是每次预习都需要完整的五个步骤,也不是每次预习都完全按照这五个步骤的顺序进行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视具体内容而定。
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预习了。现以七年级上册课本中几个教学内容为例:
案例一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1、教师出示预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P16~P17。了解有理数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做上记号,以方便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3、教师让学生观察所得到的7个加式中的加数的符号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再从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观察它们的结果。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4、教师让学生记住有理数加法法则,将重点字词做上记号。然后阅读课本P18例1,思考课本上是如何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题的(有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注意点)。
5、让学生将例题抄下来做一遍,再次体会解题过程中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运用。然后解答课本上的练习题。将解题时的困惑或疑问做上记号,以便提问或小组讨论。
6、回顾预习的内容和解题心得。
案例二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1、教师出示预习目标:
(1)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包装纸盒,了解它们的制作方法:
(2)在家长的帮助下动手制作一个包装纸盒。
2、从家里找几个包装纸盒,观察它的外部形状和外观设计。
3、将其中的一个包装纸盒拆开来,观察它的表面展开图,然后测量各条边长。
4、阅读课本P14~P147插图部分,了解包装纸盒的制作方法和流程以及注意点。
5、和家长一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纸盒。
6、反思在制作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7、回顾预习的内容和制作心得。
预习是课堂的延伸,提高的是45分钟的课堂效率。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预习。从而就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不会产生畏惧心理,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探究的良好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驗证、推理与交流等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