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过程是极具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师要把握习作规律,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习作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一、读写结合,读中悟法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过于重视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学生很难写出好文章来。言为心声,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效地改变学生习作中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不良现象,在处理课文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形式的束缚,按照“怎样表达的、表达得怎样、为什么这样表达、还可以怎样表达”的顺序,鼓励学生自己感悟表达的方法。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不能指导“过细”,那种为学生定好中心,列好提纲,甚至提供开头、结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拓展空间,灵活选题
教师要创造条件,结合阅读教学,灵活把握时机,丰富习作形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1.填补题目式
教师可提出一个大致范围,给学生留出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例如,要求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可以这样命题:《 ,我想对你说》,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写自己熟悉的人物。
2.自主拟题式
这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易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提出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景、物、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组织某项活动后,让学生自拟题目作文,学生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3.问题引导式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封闭式”小课堂的现状,切实加强作文教学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工具书或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积累素材。
4.随机练笔式
在训练命题作文时,要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结合课文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笔。例如,在学习了《囫囵吞枣》《叶公好龙》后,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学习了《将相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篇幅较长的课文后,可让学生进行缩写;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可让学生展开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中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三、突出主体,多批少改
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积累——表达——修改”几个阶段。但从平时的习作训练看,常常是“教师出题学生作文”“学生作文教师改”,这样做往往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有效的做法是——教师要多批少改,即“多批”启迪思维的问题,“少改”文字上的疏漏,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
1.教师主导,典型示范——悟法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出存在普遍性问题的文章,用多媒体投放在屏幕上,在不改变文章原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照“读(通读全文)——找(查找问题)——改(对症下药)——补(补漏润色)”的方法进行修改,让学生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2.突出主体,自改自评——用法
修改文章,首先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修改。如果“学生作文老师改”,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养成交上作文就完成了任务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读——找——改——补”的方法,对作文进行修改。
3.集体讨论,互评互改——得法
小学生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对文章存在的不足不可能修改得恰到好处。因此,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相互传阅、修改各自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教师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修改、讨论。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习作规律,不断优化作文教学方式,就一定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一、读写结合,读中悟法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过于重视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学生很难写出好文章来。言为心声,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效地改变学生习作中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不良现象,在处理课文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形式的束缚,按照“怎样表达的、表达得怎样、为什么这样表达、还可以怎样表达”的顺序,鼓励学生自己感悟表达的方法。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不能指导“过细”,那种为学生定好中心,列好提纲,甚至提供开头、结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拓展空间,灵活选题
教师要创造条件,结合阅读教学,灵活把握时机,丰富习作形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1.填补题目式
教师可提出一个大致范围,给学生留出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例如,要求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可以这样命题:《 ,我想对你说》,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写自己熟悉的人物。
2.自主拟题式
这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易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提出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景、物、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组织某项活动后,让学生自拟题目作文,学生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3.问题引导式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封闭式”小课堂的现状,切实加强作文教学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工具书或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积累素材。
4.随机练笔式
在训练命题作文时,要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结合课文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笔。例如,在学习了《囫囵吞枣》《叶公好龙》后,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学习了《将相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篇幅较长的课文后,可让学生进行缩写;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可让学生展开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中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三、突出主体,多批少改
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积累——表达——修改”几个阶段。但从平时的习作训练看,常常是“教师出题学生作文”“学生作文教师改”,这样做往往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有效的做法是——教师要多批少改,即“多批”启迪思维的问题,“少改”文字上的疏漏,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
1.教师主导,典型示范——悟法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出存在普遍性问题的文章,用多媒体投放在屏幕上,在不改变文章原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照“读(通读全文)——找(查找问题)——改(对症下药)——补(补漏润色)”的方法进行修改,让学生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2.突出主体,自改自评——用法
修改文章,首先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修改。如果“学生作文老师改”,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养成交上作文就完成了任务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读——找——改——补”的方法,对作文进行修改。
3.集体讨论,互评互改——得法
小学生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对文章存在的不足不可能修改得恰到好处。因此,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相互传阅、修改各自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教师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修改、讨论。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习作规律,不断优化作文教学方式,就一定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