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整体序列音乐的接受困境--借助信息论“熵与冗余”的科学论证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ha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体序列音乐作为二战后极盛一时的先锋音乐,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溯其根本主要归因于此类音乐无论在形式结构还是音响效果方面均极端复杂,难以被听者理解与接受。针对这一现象及问题,美国音乐学家伦纳德·迈尔在借鉴了信息论中的某些原理后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整体序列音乐由于包含极低的冗余而显得无比复杂且难以接受。为论证迈尔理论观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文深入考察了信息论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信息论音乐分析的初步尝试,对整体序列音乐及其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其他文献
在知识和艺术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根据自己的艺术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观点。在笔记手稿中,他多次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探讨,这不仅突破了中世纪神学框架下的艺术理论,重新发扬了古典时期艺术模仿自然的理论,更将艺术提升至科学和哲学的高度,提出艺术改进完善自然以及艺术对自然进行审美超越多层内涵,这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之后的艺术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平地瑶音乐的族性建构与文化认同,是从明王朝对高山瑶实施的军事"招抚""编户齐民"开始,直至20世纪50至80年代国家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瑶、汉音乐文化身份的合流。作为瑶、汉两个族群传统文化合力建构而成的平地瑶音乐,是高山瑶与汉族传统音乐分别产生"濡化"与"涵化"后的结果,它们各自保持着自己的核心文化认同。其中一部分高山瑶被汉化后形成的平地瑶音乐,汉族传统音乐的传入,构成了平地瑶音乐系统的主体性,进而形成了对汉族文化的一种主观认同,或称为"客观性事实";而另一部分通过汉
黎英海创作的艺术歌曲《枫桥夜泊》自1982年首演以来,一直受到音乐界的广泛关注,他所创新运用的多种单一调性的扩张技法,将中国五声性调式特有的宫系交替手段与近现代调性思维方式自然而无痕地结合起来,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因而受到普遍欢迎与赞誉。他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珍视和效法。
常平竹笛协奏曲《蓝莲花》(2014)是他在音高材料的使用上更精炼、情绪处理更理智、音色音响调配更清淡而纯净,艺术境界上追求层次更高的一部民乐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作品。本文通过了解作曲家对《蓝莲花》题目寓意的认知和对《蓝莲花》音乐的表达意图及写作方式的思考,以对作品音高素材、组合及发展方式和音响色系调配这几个与音乐中东方气质密切相关方面的技术分析,揭示作曲家为创作出既融合进西方传统与现代音乐观念和语汇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和精神内涵的音乐作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交响音乐推向世界所做出的努力。
高平的"弹唱钢琴"是一种独特音乐表演形式,钢琴家在演奏钢琴的同时还要"唱"。这种"唱"不同于艺术歌曲中的歌唱方式,其中包含了美声、口哨声、呼气声、念白声、喊叫声等多种有音高或无音高的发声方式。高平的"弹唱钢琴"作品极具灵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分析高平"弹唱钢琴"作品中的创作手法来研究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文章在探讨六声音阶构建方式的基础上,揭示其对称性和移位有限性的音高特征。六声音阶早已运用于作曲家的创作之中,但不同时期所采用的形态各不相同。其主要表现为早期运用与浪漫主义时期调性扩展相关,后逐渐转变为恒定音程比的六声音阶形态并广泛运用于20世纪音乐创作中。六声音阶与梅西安有限移位调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其缺少三全音。
检视中古时期文学选本编纂历史中的三个重要时刻,分别以南朝时期特别是公元6世纪的《文选》和《玉台新咏》、唐代特别是公元8世纪的唐人选唐诗、12世纪至13世纪的文章选本和一部兼"文话"与"选本"为一身的著作为代表进行论述。通过这样跨越不同历史阶段的长镜头观察,从选本角度出发,对比南朝与南宋对"文"的认识,可见"文的扩散化",也就是说,在"文"的领域,发生了一种范式的改变。在中古时期,对"文"或者说"文学"的认识和四部分类中的集部基本重合,但南宋以降,"文"的疆域扩展到了被萧统排
复音的声学原理使它在复簧乐器上运用效果优异,并为泰国中部的宫廷乐师们所喜爱;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声称复音是自己的老师所发明的。这些"发明"的故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与复簧乐器管身内径、指孔、簧片形状等方面形制的改变相关;而这些故事均能得到乐器声学理论的支持。这一演变可以视作泰国数种宫廷乐队趋同于某种"理想音色"的过程,因而复音也被赋予了"宫廷"的社会隐喻,一直延续至现今的王室礼仪中。虽然现今柬埔寨的传统宫廷乐队已不使用复音,但复音仍然留存在当地的"文化记忆"中。
《中国男儿》词作者,众说纷纭,已成世纪疑案,但一直未见突破性史料,本文首先对词作判定之各论家做一梳理,其次给出有史料依据的新解答。
中世纪后期,从即兴到读谱的器乐演奏形式流变现象颇受关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明确了发生这一现象的要义:以骑士阶级为主体的游吟诗人群体大幅减少导致器乐即兴演奏传承渐趋式微,而在变迁的中世纪器乐"场域"中,器乐演奏者为提高社会位置分级逐渐向器乐创作者转型,至此,器乐写本被塑造,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