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在本世纪初推广开来已经有几年了,但各地根据新课标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也多种多样,对教材教法的探讨也始终没有停下。所以本人就尝试将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元素融合到历史教学中,力争将学生所有的学习兴趣都激发起来,以求不仅能达到“求知”、“解惑”的目的,而且使情感、態度、价值观也能得到质的提高。
关键词:教材教法哲学性文学性学史兴趣
当前我们历史教育的危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们心理上的“学史无用论”。由于历史学科在当前的中考和高考中分数值明显地小于语数外各科,这就直接地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究其根源除了客观上急功近利、追求直接近期效益的社会心态外,还有老师在历史学科教材教法上的枯燥乏味。由于学生受年龄限制,性格普遍还不够成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课程的。而新课标就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教师在教材教法上松绑,只要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允许教师采取多种不同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根据历史课程是人文学科核心的这一特点,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上得生动有趣,以达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以及创新的层次,还可以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质的飞跃。
一、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哲学性
历史课程最大的独特性就是它的过去性。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把历史课中有关哲学性的内容上升到哲学层段,将这些道理更深层次地挖掘,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比如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在总结课上完全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商朝为什么能代替夏朝?后来商朝又怎么被西周所代替?是不是西周太强大?朝代的更替有什么客观规律,又有什么值得我们所思考的?此时我们历史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把历史现象与生活现实结合起来思考,最后教师可以总结出告诫同学们的一个哲学观点:生活是一个胜无常胜、高下易位的永恒战场。
二、不要轻易地放过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文学性
我们中学历史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学元素,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文学元素,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可谓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我国古代历史中,尤其是先秦时期,文、史、哲是很难区分的,所以在古代文化史方面,教师完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汉语、汉字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看汉语表达,除了简洁生动外,还有押韵对仗等神奇的效果。比如在上唐宋诗文时就可举几个汉语所独有的回文诗的例子:“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画上荷花和尚画”,“乐山大佛寺佛大山乐”等等,这些前后顺倒读意思都相同的表达方式是我们汉语神奇之处之一。在讲到“汉赋”的时候,教师可以穿插引申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和文学故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本身就曲折离奇,起初司马相如因卓文君家人反对而带她私奔到一个偏僻处买酒求生。后来司马相如飞黄腾达了,成了皇帝宠臣时,长期地分离使他对妻子有了疏远之意。为了试探妻子的反应,他写了封家书,内容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言下之意就是少“亿”(意),他想巧妙地利用汉字的谐音表达自己的想法。卓文君不愧为当时的一代才女,一看便知暗含之意,马上也用数字的谐音回了封信。大概意思就是“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噫,郎啊郎,也不知,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看罢羞愧难当,再也不敢三心二意了。卓文君的一番话,既展示了她那卓越的才华,又向丈夫表达了对其无限的幽怨之情。这让学生听完特别是女生听完后,既有欣赏美文的意蕴,又能产生无限遐想的空间,从而对历史人物就无形中产生探求更深层次,了解其更多生活和背景的欲望。“文中有史,史中有文”,在当前教学中是很难把文史很精确地分开的,只是不同课程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三、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科技信息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古往今来拥有过许许多多的神奇的科技成果。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之外,在建筑领域最让国人自豪的就是我们祖先的造桥技术。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尽千年仍然能够屹立并且使用至今,堪称桥梁史上的奇迹。还比如,在学到战国时修建的都江堰时,教师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尽可能地介绍出都江堰设计的神奇之处:神奇之一——飞沙堰。它能自动排沙;神奇之二——都江鱼嘴。能够有自动分水的奇效,当洪水期到来时,能够进入内江和外江水的比例是“四六开”,这样就避免了过多的水进入内江,流到川西平原而造成灾害。当枯水期到来时,进入内外江水的比例又分成“六四开”,这样就会有充足的水来保障川西平原农业浇灌。当老师介绍到此处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到底妙在何处?当然学生是可以相互大胆地讨论的,即使争吵也没有关系。最后老师可以给予以提示,即内江是“上窄下宽”,外江是“上宽下窄”的构造。通过这种方式,即让学生了解了都江堰的大体水利构造,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对战国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由衷地折服。
四、以欣赏课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学史兴趣
在新课程下,生活史和文化史的比重明显增加了。在总结文化的过程中历史老师完全可以把这堂课设计成艺术欣赏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国以及世界上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可以以图片、实物、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去探究历史上的艺术成就。如在上到绘画艺术时,教师可以很全面地结合课前所准备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我国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艺术韵味。由学生们都熟知“难得糊涂”的郑板桥,而导入到“扬州八怪”他们各自怪在什么地方?除了绘画艺术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书法艺术等等。其中任何一方面学生都会有兴趣点,主要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设计了。只要教师有心想把每一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历史这一人文学科只要做有心人,文、史、哲、艺等等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处处都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不仅能学到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强化和了解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
21世纪是个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我们基础教育肯定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除了传统的“授业”、“解惑”以外,更讲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这对我们历史学科来说既是我们改变传统教材教法的机遇,又是我们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的一种挑战。要想学生能接受这一转变,就要从思想的源头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根本看法,要千方百计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不仅很有趣,而且又能增长很多的其他的人文知识,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双一.课堂管理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8).
2.今日教育[J].重庆出版社,2007,(2~3).
3.吴仁敏.新课程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N].教育报,2004.
关键词:教材教法哲学性文学性学史兴趣
当前我们历史教育的危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们心理上的“学史无用论”。由于历史学科在当前的中考和高考中分数值明显地小于语数外各科,这就直接地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究其根源除了客观上急功近利、追求直接近期效益的社会心态外,还有老师在历史学科教材教法上的枯燥乏味。由于学生受年龄限制,性格普遍还不够成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课程的。而新课标就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教师在教材教法上松绑,只要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允许教师采取多种不同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根据历史课程是人文学科核心的这一特点,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上得生动有趣,以达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以及创新的层次,还可以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质的飞跃。
一、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哲学性
历史课程最大的独特性就是它的过去性。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把历史课中有关哲学性的内容上升到哲学层段,将这些道理更深层次地挖掘,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比如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在总结课上完全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商朝为什么能代替夏朝?后来商朝又怎么被西周所代替?是不是西周太强大?朝代的更替有什么客观规律,又有什么值得我们所思考的?此时我们历史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把历史现象与生活现实结合起来思考,最后教师可以总结出告诫同学们的一个哲学观点:生活是一个胜无常胜、高下易位的永恒战场。
二、不要轻易地放过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文学性
我们中学历史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学元素,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文学元素,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可谓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我国古代历史中,尤其是先秦时期,文、史、哲是很难区分的,所以在古代文化史方面,教师完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汉语、汉字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看汉语表达,除了简洁生动外,还有押韵对仗等神奇的效果。比如在上唐宋诗文时就可举几个汉语所独有的回文诗的例子:“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画上荷花和尚画”,“乐山大佛寺佛大山乐”等等,这些前后顺倒读意思都相同的表达方式是我们汉语神奇之处之一。在讲到“汉赋”的时候,教师可以穿插引申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和文学故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本身就曲折离奇,起初司马相如因卓文君家人反对而带她私奔到一个偏僻处买酒求生。后来司马相如飞黄腾达了,成了皇帝宠臣时,长期地分离使他对妻子有了疏远之意。为了试探妻子的反应,他写了封家书,内容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言下之意就是少“亿”(意),他想巧妙地利用汉字的谐音表达自己的想法。卓文君不愧为当时的一代才女,一看便知暗含之意,马上也用数字的谐音回了封信。大概意思就是“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噫,郎啊郎,也不知,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看罢羞愧难当,再也不敢三心二意了。卓文君的一番话,既展示了她那卓越的才华,又向丈夫表达了对其无限的幽怨之情。这让学生听完特别是女生听完后,既有欣赏美文的意蕴,又能产生无限遐想的空间,从而对历史人物就无形中产生探求更深层次,了解其更多生活和背景的欲望。“文中有史,史中有文”,在当前教学中是很难把文史很精确地分开的,只是不同课程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三、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科技信息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古往今来拥有过许许多多的神奇的科技成果。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之外,在建筑领域最让国人自豪的就是我们祖先的造桥技术。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尽千年仍然能够屹立并且使用至今,堪称桥梁史上的奇迹。还比如,在学到战国时修建的都江堰时,教师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尽可能地介绍出都江堰设计的神奇之处:神奇之一——飞沙堰。它能自动排沙;神奇之二——都江鱼嘴。能够有自动分水的奇效,当洪水期到来时,能够进入内江和外江水的比例是“四六开”,这样就避免了过多的水进入内江,流到川西平原而造成灾害。当枯水期到来时,进入内外江水的比例又分成“六四开”,这样就会有充足的水来保障川西平原农业浇灌。当老师介绍到此处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到底妙在何处?当然学生是可以相互大胆地讨论的,即使争吵也没有关系。最后老师可以给予以提示,即内江是“上窄下宽”,外江是“上宽下窄”的构造。通过这种方式,即让学生了解了都江堰的大体水利构造,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对战国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由衷地折服。
四、以欣赏课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学史兴趣
在新课程下,生活史和文化史的比重明显增加了。在总结文化的过程中历史老师完全可以把这堂课设计成艺术欣赏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国以及世界上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可以以图片、实物、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去探究历史上的艺术成就。如在上到绘画艺术时,教师可以很全面地结合课前所准备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我国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艺术韵味。由学生们都熟知“难得糊涂”的郑板桥,而导入到“扬州八怪”他们各自怪在什么地方?除了绘画艺术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书法艺术等等。其中任何一方面学生都会有兴趣点,主要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设计了。只要教师有心想把每一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历史这一人文学科只要做有心人,文、史、哲、艺等等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处处都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不仅能学到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强化和了解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
21世纪是个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我们基础教育肯定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除了传统的“授业”、“解惑”以外,更讲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这对我们历史学科来说既是我们改变传统教材教法的机遇,又是我们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的一种挑战。要想学生能接受这一转变,就要从思想的源头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根本看法,要千方百计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不仅很有趣,而且又能增长很多的其他的人文知识,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双一.课堂管理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8).
2.今日教育[J].重庆出版社,2007,(2~3).
3.吴仁敏.新课程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N].教育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