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瓷碗是最不起眼的生活必需品。我们惯用瓷碗喝汤、品粥、吃饭,碗口圆不圆并不会给我们的使用带来不便,但偏偏就有这么一个人和瓷碗的圆度较上了劲。
在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来自长沙市长郡中学的高三学生杨谨睿带着作品“瓷碗口缘圆度等级快速判定装置”,一路过关斩将,不仅摘取了一等奖,还夺得“英特尔英才奖”和“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得了代表中国参加明年在美国举行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的机会,将与全球的科技创新爱好者一较高下。
“我是一个有梦想就会去努力的人,不论最后能否实现,我都很享受过程中的快乐。”在追逐科技创新梦想的道路上,杨谨睿执著追求,感悟着点点滴滴的收获。
对于热爱科技创新的人来说,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在杨谨睿看来,是书籍给了他神奇的力量。
在学校,杨谨睿是出了名的爱读书人,从路遥的《人生》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再到霍金的《时间简史》,杨谨睿涉猎颇广。“我们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杨谨睿的妈妈陈芳介绍说,在他刚识字时,家人就给他买了不少启蒙读物。但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别的孩子热衷于卡通、漫画,杨谨睿却对《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情有独钟。
“每次看完他特别喜欢提问。看到鸡蛋会问大象能不能生蛋?骆驼蛋是什么样子?乌龟蛋呢?在街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交通标识,他都会问它们代表什么意思。”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增加了知识储备,还培养了杨谨睿勤于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了理论物理和天文学的相关内容,引起杨谨睿的极大兴趣。他特意找来《时间简史》阅读,对于比较难懂的量子物理学,他勤于查找资料加深了解,现在,他已经可以就理论物理和天文学与老师侃侃而谈了。
虽然学业繁重,但只要有空,杨谨睿就会翻阅《科学世界》、《环球科学》等杂志,浏览国内外知名科普网站,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
2013年暑假,杨谨睿和同学们来到“瓷都”醴陵,感受当地的陶瓷特色。
在生产车间,形状各异、颜色精美的瓷器让杨谨睿大开眼界。在质检车间,他看到十几个工人正在对流水线上的圆形瓷碗进行品质检测。“他们从传送带上熟练地将碗拿下,观察几秒钟便作出判断,按照优等、合格和次品分捡开。”杨谨睿说,自己当时特别好奇他们如何做到只看几眼就辨别出碗的好坏。
技术员告诉他,尽管质检员都经过专业培训,能确保检测质量,但也难免出差错。使用这样的方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现有的圆度检测工具成本和时间花费都较高,不适宜用在流水线上检测。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用机电检测代替人工目测,真的那么难吗?”杨谨睿的心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新学期伊始,学校举办了科技月活动,杨谨睿开始寻找科技创新课题。回想起醴陵之行遇到的问题,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科技辅导老师彭世文。在彭老师的鼓励下,杨谨睿将“瓷碗口缘圆度等级快速判定装置”作为研究课题。
确定课题后,杨谨睿便开始积极查找资料,构思作品。而这一构思就花去了整整两个月。
就在杨谨睿为原理方案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时,他决定去运动场上放松放松,忽然看到一位同学用手抓起篮球扣篮,脑海里不禁联想到:手扣在篮球上不正如碗扣在球体上吗?
杨谨睿感觉有点思路了。回家后,吃西瓜时,他把切作两半的西瓜用一个碗盛着,这个习惯性的动作让他的联想变得愈发清晰——他终于抓到瓷碗口缘圆度等级快速判定方案的影子了。
经过逻辑思维的加工,初期方案逐渐浮出水面:将瓷碗扣在球体上,不论瓷碗怎样放,两者的接触线总是圆形,这就解决了瓷碗口缘圆度检测所需要的定位难题。
理清思路后,杨谨睿就开始了“瓷碗口缘圆度等级快速判定装置”的制作。球体采用球形灯具,网购的光敏电阻、发光的环形灯管是“私人订制”的,在安装译码器时,为了让译码器顺利工作,在彭老师的帮助下,杨谨睿一直调试到凌晨三点,才达到预期效果。
瓷碗口缘圆度等级快速判定装置制作完成后,杨谨睿特意联系瓷业公司安排两名质检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结果新装置大获全胜,仅用3分40秒就完成了100只瓷碗的检测和判定,比质检工的检验时间少了1分30秒,而且判定的结果更接近企业设定的标准。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戴着厚厚眼镜、热爱科技创新的杨谨睿是个文科生。他认为文科是关于社会与人的知识,理科是关于自然与宇宙的知识,都与自身息息相关。“一个只懂得文字乐趣的人与一个只懂得数字奥妙的人,同样都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升入高三,学习任务重了许多,杨谨睿会选择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来放松自己,看完还认真写下影评。看过《海上钢琴师》后,杨谨睿曾写下这样一段感悟:“在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忍受的悲哀,是把自由的灵魂妥协于无尽的街道,是把轻盈的羽翼湮没于凡尘俗世。他只是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路,只是在走属于自己的人生。在他眼里,世界存在着远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谈到科技创新,杨谨睿觉得自己和电影中的主人公1900一样,只是在走一条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逐梦者。
在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来自长沙市长郡中学的高三学生杨谨睿带着作品“瓷碗口缘圆度等级快速判定装置”,一路过关斩将,不仅摘取了一等奖,还夺得“英特尔英才奖”和“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得了代表中国参加明年在美国举行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的机会,将与全球的科技创新爱好者一较高下。
“我是一个有梦想就会去努力的人,不论最后能否实现,我都很享受过程中的快乐。”在追逐科技创新梦想的道路上,杨谨睿执著追求,感悟着点点滴滴的收获。
对于热爱科技创新的人来说,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在杨谨睿看来,是书籍给了他神奇的力量。
在学校,杨谨睿是出了名的爱读书人,从路遥的《人生》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再到霍金的《时间简史》,杨谨睿涉猎颇广。“我们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杨谨睿的妈妈陈芳介绍说,在他刚识字时,家人就给他买了不少启蒙读物。但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别的孩子热衷于卡通、漫画,杨谨睿却对《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情有独钟。
“每次看完他特别喜欢提问。看到鸡蛋会问大象能不能生蛋?骆驼蛋是什么样子?乌龟蛋呢?在街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交通标识,他都会问它们代表什么意思。”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增加了知识储备,还培养了杨谨睿勤于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了理论物理和天文学的相关内容,引起杨谨睿的极大兴趣。他特意找来《时间简史》阅读,对于比较难懂的量子物理学,他勤于查找资料加深了解,现在,他已经可以就理论物理和天文学与老师侃侃而谈了。
虽然学业繁重,但只要有空,杨谨睿就会翻阅《科学世界》、《环球科学》等杂志,浏览国内外知名科普网站,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
2013年暑假,杨谨睿和同学们来到“瓷都”醴陵,感受当地的陶瓷特色。
在生产车间,形状各异、颜色精美的瓷器让杨谨睿大开眼界。在质检车间,他看到十几个工人正在对流水线上的圆形瓷碗进行品质检测。“他们从传送带上熟练地将碗拿下,观察几秒钟便作出判断,按照优等、合格和次品分捡开。”杨谨睿说,自己当时特别好奇他们如何做到只看几眼就辨别出碗的好坏。
技术员告诉他,尽管质检员都经过专业培训,能确保检测质量,但也难免出差错。使用这样的方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现有的圆度检测工具成本和时间花费都较高,不适宜用在流水线上检测。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用机电检测代替人工目测,真的那么难吗?”杨谨睿的心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新学期伊始,学校举办了科技月活动,杨谨睿开始寻找科技创新课题。回想起醴陵之行遇到的问题,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科技辅导老师彭世文。在彭老师的鼓励下,杨谨睿将“瓷碗口缘圆度等级快速判定装置”作为研究课题。
确定课题后,杨谨睿便开始积极查找资料,构思作品。而这一构思就花去了整整两个月。
就在杨谨睿为原理方案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时,他决定去运动场上放松放松,忽然看到一位同学用手抓起篮球扣篮,脑海里不禁联想到:手扣在篮球上不正如碗扣在球体上吗?
杨谨睿感觉有点思路了。回家后,吃西瓜时,他把切作两半的西瓜用一个碗盛着,这个习惯性的动作让他的联想变得愈发清晰——他终于抓到瓷碗口缘圆度等级快速判定方案的影子了。
经过逻辑思维的加工,初期方案逐渐浮出水面:将瓷碗扣在球体上,不论瓷碗怎样放,两者的接触线总是圆形,这就解决了瓷碗口缘圆度检测所需要的定位难题。
理清思路后,杨谨睿就开始了“瓷碗口缘圆度等级快速判定装置”的制作。球体采用球形灯具,网购的光敏电阻、发光的环形灯管是“私人订制”的,在安装译码器时,为了让译码器顺利工作,在彭老师的帮助下,杨谨睿一直调试到凌晨三点,才达到预期效果。
瓷碗口缘圆度等级快速判定装置制作完成后,杨谨睿特意联系瓷业公司安排两名质检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结果新装置大获全胜,仅用3分40秒就完成了100只瓷碗的检测和判定,比质检工的检验时间少了1分30秒,而且判定的结果更接近企业设定的标准。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戴着厚厚眼镜、热爱科技创新的杨谨睿是个文科生。他认为文科是关于社会与人的知识,理科是关于自然与宇宙的知识,都与自身息息相关。“一个只懂得文字乐趣的人与一个只懂得数字奥妙的人,同样都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升入高三,学习任务重了许多,杨谨睿会选择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来放松自己,看完还认真写下影评。看过《海上钢琴师》后,杨谨睿曾写下这样一段感悟:“在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忍受的悲哀,是把自由的灵魂妥协于无尽的街道,是把轻盈的羽翼湮没于凡尘俗世。他只是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路,只是在走属于自己的人生。在他眼里,世界存在着远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谈到科技创新,杨谨睿觉得自己和电影中的主人公1900一样,只是在走一条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逐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