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风筝》的线索和板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kk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全文以在冬季的北京看见浮动的风筝引起的“惊异和悲哀”的感情为线索,表现了鲁迅先生勇于解剖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不满黑暗现实、向往美好生活的热切心情。
  关于对《风筝》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掌握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的难点。并根据文章的线索设计好板书。
  文章开头写的“惊异和悲哀”的感情,贯穿全文,是文章的总纲。教学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总纲,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着重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风筝为什么引起作者的“惊异和悲哀”
  “惊异和悲哀”的感情,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已经写出来了。但是,要理解这种感情,必须统观全文。文章的题目是“风筝”,所写的内容却是由看到风筝所引起的“驚异和悲哀”,而不是为了描写风筝而写风筝,风筝只是作为引起作者“惊异和悲哀”的复杂感情的媒介。为什么说复杂只是媒介呢?因为在北京的冬季偶然看到风筝在天空浮动,很自然地引起了作者对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又必然会引起作者回忆儿时对小兄弟进行的精神虐杀。这些回忆都会使作者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惊异和悲哀”。
  2.作者为什么“惊异”
  作者的“惊异”感情是由于对比而产生的。作者回忆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早春二月,那时,“杨柳已经发芽”,“山桃也多吐蕾”,是“一片春日的温和”,而现在的北京,“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彼时彼地,此情此景,两相对照,“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竟然在北京的冬季的严寒的“天空中荡漾了”,怎不令人产生一种“惊异”之情呢?作者对故乡风筝时节回忆,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这些回忆却与严酷的社会现实构成尖锐的矛盾,在严冬的肃杀中看到了春意的荡漾,反映了作者矛盾的复杂的心情。
  3.作者为什么“悲哀”
  作者回忆自己儿时对风筝的嫌恶,并且不许瘦弱多病的小兄弟玩风筝。发现小兄弟做蝴蝶风筝,便“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风筝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傲然走出”。后来由于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认识了过去的错误,那是对儿童“精神的虐杀”,感到心情沉重,“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这种沉重的心情,促使他寻思补过的方法:一是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一是去讨他宽恕。第一种方法行不通,因为大家都“早已有胡子了。”只好用第二种方法,讨小兄弟宽恕,可是小兄弟对这件事已经“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无怨的恕,没有什么意义。“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情只得沉重着。”知错能改,当然是好事,但舞法补过,自责的沉重的心情,变成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4.怎样摆脱悲哀
  文章结尾一句,用虚拟的方法,设想一个摆脱悲哀的方法----躲。“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接着写出无法摆脱悲哀的现实:“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写出躲也无法躲的客观环境,抒发了作者沉重而悲痛的愤激之情。悲哀是无可摆脱的,要真正摆脱悲哀,只有坚持战斗,彻底改变罪恶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教学《风筝》。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重点分析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同时铺以恰当的板书,使学生能比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现拟《风筝》教学的板书计划如下,以便同仁参考。
  风 筝
  惊异和悲哀
  ↙ ↓ ↘
  惊异的原因 ---------- 悲哀的原因 ---------------- 无法摆脱悲哀
  1、引起惊异的媒介:风筝 1、回忆有关风筝的往事 1、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照
  北京冬季积雪↘ 嫌恶 ;禁止小兄弟 应开头)
  远处风筝浮动→(触境生情) 放风筝 ↘
  引起惊异悲哀↗ 点题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粗暴)
  完全胜利 傲然走出↗
  2、两相对比,产生惊异 2、认识过错 2、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
  故乡 天上地下一片春日 对于精神的虐杀↘ 中去罢(深化“悲哀”)
  的温和(向往美好的 (严于剖己 )
  生活) 心仿佛变了铅块↗
  北京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
  杀(面对严酷的现实)
  3、 情思未断,倍加惊异 3、补过方法 3、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
  久经诀别 久经逝去 送他风筝↘ 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故乡 春天 荡漾 (知过必改) (现实冷酷,无法躲开)
  (黑暗中的一线光明) 讨他宽恕↗
  结果:无怨的恕↘
  说谎罢了→(失望)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对美好生活的 ---------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 ----------对黑暗社会的憎
  向往 精神 恶和愤慨以及孤军奋
  战的沉重心情
其他文献
一、师徒互助学习法的理论依据  课标明确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学习金字塔”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
期刊
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力易分散,喜欢模仿,接触集体教育的时间较短,对于幼儿园教育环境存在心理上的拘谨感,以致影响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正常接受度,小班应该构建一个愉悦轻松的模仿学习环境。  一、选择小班一日生活游戏化的周日活动内容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强调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
期刊
达尔文曾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必须积极研究科学的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并传授指导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呢?笔者结合自身的英语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恳请同行指正。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语观念  第一,学好英语需要决心与恒心。  进入高中以来,由
期刊
一、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学领域里,知识传播已不在是过去那种简单的从声音到耳朵的单一形式的传递,而是图、文、像并茂复合传递形式。如果我们依然守着旧的教育方法不改,将会落后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必然要进入教学领域并对当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改革要提高
期刊
一、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少数民族受其长期的历史因素,本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使许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受到制约。许多小学生虽然读到六年级,但是他们应用语文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达不到城区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水平(当然少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有的学生一篇习作没有几句通顺的话。造成这些现状是因
期刊
一、参数方程的“一生一试”  参数方程的“一生一试”即题目里面已知条件是参数方程,由参数方程直接对准问题的导向生成相应的表达式一试即可解决,可称为直译型题。有时可生成极坐标方程或者普通方程一试便可。  例1(2013年高考新课标II卷)(23)已知动点P、Q都在曲线 ( 为参数)上,对应参数分别为 与 ,M为PQ的中点.(1)求M的轨迹的参数方程;(2)将M到坐標原点的距离d表示为 的函数,并判断
期刊
一、音乐赋予情感、情感融入音乐,从中感知音乐审美  音乐是以声传情的艺术,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通过音乐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让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丰富自身的情感。  音乐的情感性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从感受到鉴赏,再到音乐表现,无处不体现在音乐艺术所特有的审美活动之中。小学音乐歌唱教学
期刊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不是矛盾对立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互相补益的。从传统教学模式来看,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各有长短。新课改理念出台后,人们往往认为发现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定是机械的,据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正确的判断标准应该为是否进行了有意义的学习,而不能依据“是发现式学习还是接受式学习”。讲授式教学模式作为语文教学的传
期刊
一、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喜爱数学学科  (一)无限爱心唤醒学生  作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与孩子们相处时,需要用爱心承担起这份崇高与神圣,要将全部爱心倾注学生,满腔热情对待学生,爱护关心学生,信任尊重学生。特别是针对学习成绩较差、出现问题较多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爱心。要让学生体验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喜爱小学数学教师,进而喜爱小学数学这门学科。  (二)满腔热情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
期刊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有些竞赛题从表面上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但是通过转化、变换,可以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并借助已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及解题技巧,达到化难为易进而解决问题.下面以四道竞赛题为例,介绍构造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方法.  一、以根定义 巧构方程  例1 已知实数 ,且满足 , ,则 .  分析 乍看这道题,好像要分别求出 和 ,若求 ,计算量非常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