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职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并想方设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职校信息技术学生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职校 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课程既是一门本身独立的学科,又是一门与其他技能相结合的学科,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知识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中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到今天,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了更深一层次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作为现代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一种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贯通的观念、一项宏大的学校之间“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又是与信息素养、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等新概念、新名词密切相关的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教育改革中要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从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计算机知识的局面中摆脱出来,把计算机知识融入到学生所能涉及到的各个信息领域中,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急诊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二、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既有基础性的特点,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算法、软件功能介绍等,又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又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刚接触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兴趣较大,原因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上机操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难度的不断增加,学生开始对信息技术产生一种畏难情绪。这种情形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职校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原因外还有信息技术本身抽象而深奥的一面。
因此,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学科,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兴趣入门,开发动力;设计任务,提高兴趣;情感互动,巩固兴趣。通过这些尝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促进了他们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学习态度,形成了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
1.兴趣入门,开发动力。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内因之一。利用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兴趣、动机等学习内驱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设计任务,提高兴趣。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理论上实训操作与理论学习的时间比应是7:3。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
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但慢慢地对计算机的热情就会下降,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3.情感互动,巩固兴趣。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兴趣、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过程。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研究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情感,增强其学习信心,锻炼其学习意志,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先导,是职校学生必须首先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大纲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面发展,随时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他们学习兴趣长久保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河北省邯郸市职教中心)
关键词:职校 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课程既是一门本身独立的学科,又是一门与其他技能相结合的学科,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知识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中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到今天,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了更深一层次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作为现代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一种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贯通的观念、一项宏大的学校之间“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又是与信息素养、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等新概念、新名词密切相关的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教育改革中要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从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计算机知识的局面中摆脱出来,把计算机知识融入到学生所能涉及到的各个信息领域中,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急诊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二、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既有基础性的特点,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算法、软件功能介绍等,又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又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刚接触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兴趣较大,原因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上机操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难度的不断增加,学生开始对信息技术产生一种畏难情绪。这种情形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职校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原因外还有信息技术本身抽象而深奥的一面。
因此,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学科,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兴趣入门,开发动力;设计任务,提高兴趣;情感互动,巩固兴趣。通过这些尝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促进了他们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学习态度,形成了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
1.兴趣入门,开发动力。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内因之一。利用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兴趣、动机等学习内驱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设计任务,提高兴趣。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理论上实训操作与理论学习的时间比应是7:3。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
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但慢慢地对计算机的热情就会下降,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3.情感互动,巩固兴趣。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兴趣、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过程。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研究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情感,增强其学习信心,锻炼其学习意志,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先导,是职校学生必须首先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大纲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面发展,随时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他们学习兴趣长久保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河北省邯郸市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