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影在世界上只是后花园里的奇花异草,而不是前庭的参天大树。被视为另类,暗含的前提是我们是弱势,是被同情的对象。有人可能觉得这就很满足了,但我觉得不舒服。长远地看,这是不公平的
2007年,大年初一,之前名字只为少数圈内人所知的中国导演王全安,凭借影片《图雅的婚事》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图雅的婚事》是一个发生在内蒙古草原的故事。丈夫巴特尔因为瘫痪在床,不能再照顾妻子图雅,决定让她改嫁。但图雅定下规矩,谁要娶她,必须带着她前夫一起生活。全片除了主演图雅的余男是专业演员外,其他演员都是当地老百姓。
柏林电影节上,王全安和余男以一种极为华丽的方式亮相:王全安一手握金熊一手揽着余男,两人一左一右,对着金熊“狠命”亲吻起来,密集的闪光灯中,王全安挪开金熊,对着余男的盈盈笑脸吻了一下。
这一吻,让所有人想当然认为两人关系亲密,连闭幕式记者会的主持人都没忘记这个问题。“主持人当时对着我和余男说,‘《图雅的婚事》在柏林电影节有这么美满的结果我们非常高兴,你们是不是也打算马上结婚呢?’我当时困惑地看着他,后来这个话题就岔过去了。但我想,假如因为《图雅》拿了金熊奖,导致导演跟女演员产生了这么缠绵的感情,并要在电影节上结婚,这简直是童话一般的事情。”说罢,他调侃道:“在那一瞬间,我也觉得结婚非常合适。”
王全安至今只拍了3部电影,3部电影只有一个女主角:余男。他们的合作从《月蚀》开始,后来又有《惊蛰》和《图雅的婚事》,据悉两人今年还将合作第四部电影《纺织女工》。
看起来温和的王全安,在余男眼中则是一个近乎苛刻的人:“他在表演上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需要真的东西,有时候很折磨人。”
1965年王全安生于延安,12岁那年,为逃避下放农村的命运,到歌舞团当了一名舞蹈演员。1983年开始,他随歌舞团游历了一些国家。在国外,他看了很多“大片”,这些大片影响了他的人生。冥冥中他感到自己这辈子注定是要跟电影结缘的。
王全安和一个法国姑娘谈了一场没有结局的恋爱,但却有机会就读里昂电影学院,但是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拍电影,我不可能拍法国人,我不可能比法国人更了解法国人。”他决定回国,去读北京电影学院。
1991年,王全安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分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偶尔在一两部电影里客串一下,剩下时间就是埋头写作。1999年,他的第13个剧本《月蚀》拍成电影,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大奖。2004 年,他完成了第二部影片《惊蛰》。
我没什么问题,你应该接受我
人物周刊:在《图雅的婚事》一片中,你想表达什么?
王全安:它首先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感受。表达了我个人对环境的看法,和我对生活中这样一个女性遭遇到这种困境时的种种拷问。
人物周刊:之前的《月蚀》、《惊蜇》一直未能在国内上映,这次获得金熊奖很感慨吧?
王全安:一部电影在电影院放映,有被观赏的过程,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得奖反倒成了锦上添花的事。在柏林的剧场里放映的时候,跟观众一起感受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的工作做完了,而且很出色,我想要的最重要的东西已经完成了。剩下的评奖是别人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沉默了一会儿)其实前两部电影我也没觉得特别心酸,之前的那个现状,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中国的发行环境,电影环境,就是那么一个现状。
人物周刊:哪个导演不想自己的电影能在电影院里放映呢?
王全安:事实上在中国的艺术片里边,真正考虑到可以在电影院里放映的,比较少。如果我们拍一个电影,说要去电影节,那么它的首要目标就是电影节,一切就都围绕着那个来拍,这也是为什么我拍完第二部电影,就对这个东西有点厌倦了的原因。第二部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已经意识到这样的电影应该进入主流市场,参加金鸡奖,让这种电影变得正常。
人物周刊:这是面对现实的一种妥协?
王全安:我觉得是一种成熟吧。当你面对现实的时候,你才知道问题在哪儿。你不面对现实,你怎么知道问题在哪儿呢?你是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进入主流并不是说改变了自己,而是你把自己放到了原来你认为有问题的地方。你原来为什么要回避呀?因为连你都觉得自己有问题,你都觉得他不应该接受你,他不会接受你,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我没有什么问题,你应该接受我,这才是对的。
人物周刊:这么想之后,拍第三部片子时刻意做什么改变了吗?
王全安:年轻的时候,你会认为艺术至上,艺术电影是你的惟一的表达,也只有这些是最重要的,是全部。可是,当你真的认为个人表达比电影本身还重要的时候,你已经可以脱离电影了,甚至可以不拍电影了,你可以去演讲或做别的事情。你如果做电影,就要尊重电影的一些元素。随着年龄的成长,你意识到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你这一种视角,在讲述的时候要考虑到对方是跟你不一样的,你得通过一个好听的故事,让电影好看,才能让别人更好地接受你。当你真的注重了讲述,也会讲述的时候,你就具有了商业性。能拍出一个让人喜爱的电影,你的思想才能得到传播,传播得很远。
你对女人了解越多,
就越为她们心痛
人物周刊:你的《月蚀》模仿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模仿了盖
2007年,大年初一,之前名字只为少数圈内人所知的中国导演王全安,凭借影片《图雅的婚事》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图雅的婚事》是一个发生在内蒙古草原的故事。丈夫巴特尔因为瘫痪在床,不能再照顾妻子图雅,决定让她改嫁。但图雅定下规矩,谁要娶她,必须带着她前夫一起生活。全片除了主演图雅的余男是专业演员外,其他演员都是当地老百姓。
柏林电影节上,王全安和余男以一种极为华丽的方式亮相:王全安一手握金熊一手揽着余男,两人一左一右,对着金熊“狠命”亲吻起来,密集的闪光灯中,王全安挪开金熊,对着余男的盈盈笑脸吻了一下。
这一吻,让所有人想当然认为两人关系亲密,连闭幕式记者会的主持人都没忘记这个问题。“主持人当时对着我和余男说,‘《图雅的婚事》在柏林电影节有这么美满的结果我们非常高兴,你们是不是也打算马上结婚呢?’我当时困惑地看着他,后来这个话题就岔过去了。但我想,假如因为《图雅》拿了金熊奖,导致导演跟女演员产生了这么缠绵的感情,并要在电影节上结婚,这简直是童话一般的事情。”说罢,他调侃道:“在那一瞬间,我也觉得结婚非常合适。”
王全安至今只拍了3部电影,3部电影只有一个女主角:余男。他们的合作从《月蚀》开始,后来又有《惊蛰》和《图雅的婚事》,据悉两人今年还将合作第四部电影《纺织女工》。
看起来温和的王全安,在余男眼中则是一个近乎苛刻的人:“他在表演上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需要真的东西,有时候很折磨人。”
1965年王全安生于延安,12岁那年,为逃避下放农村的命运,到歌舞团当了一名舞蹈演员。1983年开始,他随歌舞团游历了一些国家。在国外,他看了很多“大片”,这些大片影响了他的人生。冥冥中他感到自己这辈子注定是要跟电影结缘的。
王全安和一个法国姑娘谈了一场没有结局的恋爱,但却有机会就读里昂电影学院,但是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拍电影,我不可能拍法国人,我不可能比法国人更了解法国人。”他决定回国,去读北京电影学院。
1991年,王全安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分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偶尔在一两部电影里客串一下,剩下时间就是埋头写作。1999年,他的第13个剧本《月蚀》拍成电影,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大奖。2004 年,他完成了第二部影片《惊蛰》。
我没什么问题,你应该接受我
人物周刊:在《图雅的婚事》一片中,你想表达什么?
王全安:它首先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感受。表达了我个人对环境的看法,和我对生活中这样一个女性遭遇到这种困境时的种种拷问。
人物周刊:之前的《月蚀》、《惊蜇》一直未能在国内上映,这次获得金熊奖很感慨吧?
王全安:一部电影在电影院放映,有被观赏的过程,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得奖反倒成了锦上添花的事。在柏林的剧场里放映的时候,跟观众一起感受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的工作做完了,而且很出色,我想要的最重要的东西已经完成了。剩下的评奖是别人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沉默了一会儿)其实前两部电影我也没觉得特别心酸,之前的那个现状,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中国的发行环境,电影环境,就是那么一个现状。
人物周刊:哪个导演不想自己的电影能在电影院里放映呢?
王全安:事实上在中国的艺术片里边,真正考虑到可以在电影院里放映的,比较少。如果我们拍一个电影,说要去电影节,那么它的首要目标就是电影节,一切就都围绕着那个来拍,这也是为什么我拍完第二部电影,就对这个东西有点厌倦了的原因。第二部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已经意识到这样的电影应该进入主流市场,参加金鸡奖,让这种电影变得正常。
人物周刊:这是面对现实的一种妥协?
王全安:我觉得是一种成熟吧。当你面对现实的时候,你才知道问题在哪儿。你不面对现实,你怎么知道问题在哪儿呢?你是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进入主流并不是说改变了自己,而是你把自己放到了原来你认为有问题的地方。你原来为什么要回避呀?因为连你都觉得自己有问题,你都觉得他不应该接受你,他不会接受你,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我没有什么问题,你应该接受我,这才是对的。
人物周刊:这么想之后,拍第三部片子时刻意做什么改变了吗?
王全安:年轻的时候,你会认为艺术至上,艺术电影是你的惟一的表达,也只有这些是最重要的,是全部。可是,当你真的认为个人表达比电影本身还重要的时候,你已经可以脱离电影了,甚至可以不拍电影了,你可以去演讲或做别的事情。你如果做电影,就要尊重电影的一些元素。随着年龄的成长,你意识到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你这一种视角,在讲述的时候要考虑到对方是跟你不一样的,你得通过一个好听的故事,让电影好看,才能让别人更好地接受你。当你真的注重了讲述,也会讲述的时候,你就具有了商业性。能拍出一个让人喜爱的电影,你的思想才能得到传播,传播得很远。
你对女人了解越多,
就越为她们心痛
人物周刊:你的《月蚀》模仿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模仿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