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教学的回归反思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lovec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很多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迷失了方向,没有很好地理解甚至过分地“迷信”新理念,走入课改的歧途,将很多理念片面化、复杂化。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新理念,让音乐课堂回归简约之路。本文就教具准备、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教学内容等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乐课堂 回归 简约
  
   “多则惑,少则明。”新课程下的音乐课堂也出现了让人“迷惑”的不良现象。教师总是力求体现新课改理念,把课堂“粉饰”得令人眩目,形式、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一细嚼,便索然无味。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走简约高效之路,用音乐独有的魅力去熏陶学生、发展学生。
  回归点一:教具准备,华而不实
  课例呈现:《愉快的梦》
  (多媒体出示:优美的画面上,飘动着的红色、蓝色和黄色气球。)
  师:看到这么美的画面同学们想不想上来玩一玩?
  生:想。(非常兴奋)
  教师指名学生上台用鼠标按不同颜色的气球(如红球+黄球,画面跳出橙色)。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哑然)
  回归理由:
  以上课例反映出了很大的问题,这些都违背了教具使用的初衷,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浪费了教学时间。新课程给老师带来的“麻烦”已经够多了,教师何必还让自己增加无谓的麻烦呢?很多公开课上,老师为了能“出彩”,博得评委和听课老师们的“芳心”,所准备的东西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如有的教师,使用教具不顾教材内容特点,任意选用,求多,求新,求异,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显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有的教师纯粹就是图新鲜摆花架子而哗众取宠;有的甚至是用来代替板书、代替教材,教材似乎是可有可无。这样只能使音乐课处于热闹却又复杂、低效的状态。
  回归策略:少些浮华,多点实在
  不再“迷信”多媒体,不要被表面浮华的现象所迷惑,只有实在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有位老师在执教《愉快的梦》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6/8拍子的风格,老师仅仅在学生听录音范唱时,边打拍子边倾听音乐。在学生听完音乐后,让学生自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打拍,指名(四个学生)上去边听音乐边打拍子,最后让学生观察发现:3/4拍子与6/8拍子的不同。其实,学生自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打拍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感受和深入理解的过程,充分让孩子在实践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6/8拍子风格的魅力。这一简单的教具不费老师的吹灰之力,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仅仅是一个课例,但它给我们的启发应该是深刻的,教师在准备教具是首先考虑的不是用精致、多样的道具来吸引学生及听课者的眼球,而是根据课的需要,从文本、从实际出发,将道具的简约、实效发挥到极致。
  回归点二:情境创设,高耗繁琐
  课例呈现:《加伏特舞曲》
  这是笔者听到的一节公开课,为了力求导课的“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老师在课的开始,播放了三段不同国家的音乐片段,并分别用这三段音乐进行表演。此时会场气氛非常浓厚,激趣揭题环节 “顺利”完成。
  回归理由: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是诉诸于人的听觉和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情绪性活动,使其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及动力作用的同步,已成为现代音乐教学的特点之一。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师生之间心灵的共鸣,但这种以心投入和用心感受的教学过程必须是在不特定的氛围中进行。切不可追求表面的繁华和热闹,忘却了度的把握,忽视了简约性。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课前的这一导入是否还有商榷的地方,这环节前后用了将近8分钟的时间,一堂课有多少个8分钟?这就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过于仓促,已在情理之中。能否用更加简约的手段,科学的设计,同样也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呢?
  回归策略:根据需要,量体裁衣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刺激潜藏在每位学生心里的激情和冲动,让他们自主的把热情投入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教师要学会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想想可操作性强不强,会不会得不偿失,这样才会少走些“冤枉路”。我认为情境创设应该遵循主体教学原则,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与教材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符合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要有益于多种感官的参与。《加伏特舞曲》是二年级教材,器乐欣赏课,这类型的课题本身就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课后该教师又做了次“简单”的尝试,这次没有让自己这么累地“作秀”,仅仅出示一个荷兰的风车,学生的目光就马上被这东西给吸引了,积极性也非常高,根本不需要自己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地浪费这么多无谓的时间(在课的最后让孩子尽情地用自己喜欢的荷兰民族舞的动作随着欢快的乐曲体验音乐的快乐)。我们要明确:任何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课的中心服务,不要在形式上走俏,尽量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回归点三:问题泛化,多而不精
  课例呈现:《圆圆和弯弯》
  师:猜一猜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生:(无序、天南地北地猜)。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用手摸一摸,再猜。
  学生摸摸后说:是橘子和香蕉。
  师:猜对了(出示橘子和香蕉)。
  师:你觉得这橘子和香蕉漂不漂亮?
  生:漂亮。
  师:这么漂亮的橘子和香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橘子和香蕉是什么形状的?
   生:橘子是圆圆的,香蕉是弯弯的。
  (师板书:圆圆和弯弯)
  回归理由: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设计教学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最终实现教学活动师生双边的互动。设计教学问题不是设计如何提问,而是如何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美國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确保学生收获大,课堂效率高。上面这个片段,一连串的问题,一连串的“互动”对话,问得莫名其妙、毫无价值,语言的表达也非常不规范,这样的提问有什么目的,能否谈得上学生的发展?
  回归策略:领会教材,有的放矢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是教学信息沟通的中介媒体。钻研好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充分的领会教材,抓住教材的核心,善于使用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因素大胆取舍整合,使问题的预设更加简约有效。《圆圆和弯弯》是属于学唱歌曲,通过歌曲教学,引导学生以甜美的歌声唱出丰收的喜悦,并能用创编歌词、歌舞、打击乐器等演绎《圆圆和弯弯》。教师要表现载歌载舞庆丰收的热闹场景。在充分领会教材后,抓住教学内容的主线,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哪些果实是圆的?哪些果实是弯的?(目的在于引导发现不同的果实,为最后创编歌词打下伏笔)②你喜欢哪一种果实,为什么?(使孩子有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后面的创作将水到渠成。)③你想设计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庆丰收的热闹场景?这样的问题设计应该不再泛化。
  回归点四:教学内容,杂而无质
  课例呈现:《桔梗谣》
  师:大家看过《大长今》的电视剧吗?
  生:看过!
  师:这个剧本写的是什么事?
  生:剧本写的是……。
  师:请你根据故事发生的主要顺序描绘一下。
  师:如果你是导演,你认为剧中的主角是谁?
  生:大长今。
  生:青年闵政浩。
  师:主角是指一个剧中最重要的人物。换句话说,在表演的时候,戏分最多的角色。由他将一个故事串联起来。有时候根据戏分的多少,将主角分为第一主角,第二主角。现在你知道谁是第一主角了吧?
  生:(学生齐声说)大长今!
  师:在一部戏中,除了主角,还有哪些必要的配角?
  生:皇上、皇后、尚宫……
  师:人肯定是要做饭吃的,但是,他们有专门的厨师,分工还很细。再仔细想一想,还有……
  (教师放了《大长今》片段,有半分钟是向皇上进献膳食的场面。)
  师:在这段短片里,那個向皇上进献膳食的是什么人?
  生:是尚宫。
  回归理由: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如果不对诸多教学内容进行突破、重组、整合,顾及所有细节,表面看似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步骤井然,时间把握争分夺秒,讲授分析面面俱到,实际上却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杂货店,使人眼花缭乱,不得要领。从课例中不难看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内容非常多,可是到底围绕什么中心来展开话题的呢?更多的是在研究《大长今》里的角色,难道电视剧里的角色是这堂课的重点?这种不顾效率不求效果的课,吃力不讨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落得个事倍功半。
  回归策略:突出重点,直奔中心
  《桔梗谣》是属于学唱歌曲,这一领域的学习,注重引导学生用轻柔、高位置的声音演唱歌曲。本课的重点应该力求体现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能以一种好奇的态度探究特定民族的音乐作品。而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去“回忆”电视剧里都有些什么人物、情节,这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要求每一节课都 “面面俱到”,不能做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而设计些没有实质意义的探究内容。接受性学习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孩子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的枯燥与机械。这里只要直接告诉或通过片段中提到的观看录象便可以了解剧本。这样也留足了更多的时间直奔中心,探索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简约不是简单的删减,而是一种境界。它看上去是挺“轻松”,做起来却艰难,它更要求教师练好自己的“内功”,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深厚的底蕴、开阔的视野和高深的品位。倡导简单的音乐教学,就是全心全意为孩子生命奠基发展的教学。追寻简约的音乐课堂,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起来,因为只有拥有了“不简单”的底气,才能游刃有余地营造简简单单的音乐课堂,也才能打造出极其“不简单”的新世纪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王安国等.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吴锐淼.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
  [4]魏国栋,吕达.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7]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1 儿童急性肾损伤定义rn2004年,美国急性透析质量指导组(acute dialysis quality initiative group,ADQI)[1]制定了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定义,并制定了RIFL
[摘要]大学阶段培养问题意识是完善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文中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大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方法,尝试建立大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探求新知的动力、终身学习的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我国各类人才的源泉和生力军,其问题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的素质,关系到大学教育的成败。笔者根据自己的教育体验,从以下几
1882年7月,意奥兰尼学校在檀香山圣安德鲁大教堂举行毕业典礼。《太平洋商业广告日报》报道,夏威夷国王卡拉卡瓦为毕业生孙中山颁发了英文语法奖。成绩优异的孙中山那年16岁,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教育。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迫切性,提出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专业能力 人格本位 教学改革    一、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据某调查显示,人才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人际沟通、工作态度、创新意识、道德品质等六个方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我国,后逐渐在各行业建筑领域推广.高喷灌浆在水利水电行业中除应用于地基加固外,更广泛的应用于水工建筑物的防渗工程中.特别是近几年中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创新教育成为了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准确理解创新教育的结构、内容的层次,科学构建新教育系统工程的框架,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仅从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即培养创新意识这一层面进行研究。    一、创新意识的四个层面    1.主体意识  培养主体意识,就是要唤醒和凸现学生的个体价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环境污染的表现形式及其造成的危害, 提出了电子阅览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以引起人们对电子阅览室环境质量的关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 环境污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阅览室的规模和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已得到充分的发展,读者对电子阅览室的需求度也越来越大。随着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资源不断丰富,多种数据库及电子出版物迅速增加,在接受简
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居全球第二.根据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2005年报告的结核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占传染病的第一位[1],而儿童结核病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年秸秆产量约7亿吨,折合标准煤约3.5亿吨,秸秆利用是一个二氧化碳零排放过程。利用先进的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实现秸秆的集中收集处理和储存,并将其作为燃煤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