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名著阅读教学要求未能有效落实的问题。教师通过学情诊断,依据学生的阅读期待建构起三年一贯的名著阅读课程,是把名著阅读教学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名著阅读;阅读期待;演讲
一、现状:名著阅读教学要求未能有效落实
近年来,名著阅读教学可谓“波澜迭起”——开公开课、研讨试题、制作“梗概版”……看似轰轰烈烈,但并不注重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和质量提升,终究脱不出应试的窠臼。同时,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很多人读名著似乎也只是为了应试,于是阅读便成了又一种学习负担。学生累,教师更累。
二、思考:如何利用学情诊断夯实名著阅读教学
教师究竟该用何种方式进行名著阅读教学以夯实教学要求呢?笔者以为,首先要明了学情——名著再好,学生不能理解名著阅读之根本意图,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设计了一份名著阅读调查问卷(表1),试图以此摸清学情,便于对症下药。
调查结果给了笔者很多意想不到。
第1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会主动阅读的学生只占总数的3.1%;无论喜欢与否,能认真阅读的,占58.4%;不喜欢名著阅读的竟然有38.5%。至于理由,学生填写得也比较实在,比如:“为读书而读,读的也不是我喜欢的书,好像被牵着鼻子走,感觉很糟。”第2题,答案比较一致,选D项者众多。第3题,选B和C项的学生占了九成多,极少数的选了A和D。学生愿意在外力的推动下阅读名著,这个信息增强了笔者的信心:名著阅读并非不可为。通过商讨,笔者与学生共同选定了以小演讲的形式来进行名著阅读之后的相互交流,并以此建构三年一贯的名著阅读课程。
三、实践:依据学生阅读期待,建构名著阅读课程
(一)前期准备
时间:每周一节的阅读课。
内容:针对本学期要学的名著,开展小演讲。
方式:每次4名學生,依据学号挨个轮流演讲。
要求:起初阶段,演讲者自撰发言稿,允许引用别人观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强求做课件;至初三上学期,演说稿应能自主表达见解。
(二)拟定方案
根据教材要求及对学情诊断问卷的梳理,小演讲的两年半规划期(除去中考那个学期)大致安排如下:
初一上学期:《繁星·春水》——赏小诗,聊心得,促积累。
初一下学期:《伊索寓言》——讲故事,改结尾,换寓意。
初二上学期:《目送》——观人生,谈感悟,品真情。
初二下学期:《骆驼祥子》——读原著,比电影,析情节。
初三上学期:《水浒传》——抓细节,探文脉,得精髓。
另外,小演讲的基本要求是:熟知指定读本内容,“人人过关”(每学期进行3~4轮演讲,不求首次即“过”)。这样要求,一是为了让学生能逐渐熟悉指定读物的内容;二是使学生可以借鉴同学的经验,渐次修正自己的讲稿和表现,使自己小演讲的质量逐步提高。
(三)策略运用
1.“浅尝辄止”,自圆其说
初一上学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普遍很肤浅。据此,小演讲的要求很简单:结合冰心的《繁星·春水》诗集,自选其中喜欢的篇目,进行简要赏析,能自圆其说即可。因为要求宽泛,学生当众演讲的压力得以舒解,使他们能较为放松地投入。学生演讲的内容各有侧重:有的概述诗集主要内容,有的介绍作者写作特色、挖掘诗篇写作背景,也有的畅谈诗篇诵读感悟。每次演讲之后,笔者会给出三言两语具有针对性的点评,借此发掘演讲亮点,增强学生信心。
通过实践,学生渐渐明白,赏析一部作品,不妨从介绍它的主旨入手,然后再深入领会其中某篇或某些篇的内容,进而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历程、创作思路以及写作特色等有大致了解,再抒发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学生对赏析一首诗,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比较符合自己阅读期待的“心得流程”,其中不乏自我创新的火花,这比教师“强灌”的所谓“答题技巧”,强太多了。
例如,有学生在赏析诗集中的第八首诗时,先释义,讲了自己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然后拿它与李清照的一首同名作品《残花》作类比、析异同,再诉说自己的心语:“每当我读冰心这首诗的时候,总有种莫名的惆怅。于是去找了和这首意境类似的诗一起读,别有滋味。”这个学生无意中运用了“移情”手法,进步明显。
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小演讲普遍表现为越“说”越有味。
2.主题多元,思辨各异
初一下学期,学生的阅读期待“指数”普遍提高,对小演讲也比较熟悉了,不少人觉得再照搬别人的意见较为“无趣”。此时,根据学情需要,笔者锁定《伊索寓言》作为精读内容。小演讲的要求相应提高:一是较为简洁地复述寓言故事;二是改编寓言结尾;三是阐明一个新的道理。这样要求,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辨能力,并且让他们了解:寓言的主题,完全可能因为结尾的改变而迥然不同。
例如在《猫和鼠》这则寓言中,原本故事的寓意是“吃一堑,长一智,不一再受骗上当”,结尾如下:
猫爬到木橛上装死,老鼠没有上当。
有学生将结尾改编为:
老鼠见猫一动不动,以为它死了,就靠近猫。猫突然扑过来,一口咬住了老鼠。
改编后的寓意是“对于似乎很明显的事,也不见得‘眼见为实’,过于好奇会危及自身”。结尾改编后,寓意完全不同。显然,学生的阅读期待基本实现,多数人的思维能力也在这种训练中得以提升,他们逐渐“开窍”:语文的领域,是一个鲜活、多元的胜景;语文的思维,也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僵化、教条的;学习语文需要更自主、更灵动才能收效更大。
3.初探人生,感悟生命 初二上学期选定的精读篇目,是龙应台的《目送》,阅读难度较高。但是,此阶段适逢学生生理和学业转型的关键期,他们的阅读期待值也在与日俱增,因而作者那淡淡的笔触,比起其他一些散文来,可能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例如有学生学读了《两本存折》后这样说:
在作者看来,人活着,金钱会越来越多,时间却越来越少,所以,要珍惜时间。我想说的是,年轻人现在虚度光阴,未来不仅时间没有了,金钱也不会有。
在大多数学生还在“就事论事”时,他已能“就事论理”了!
还有学生在分析了《跌倒——寄K》一文后侃侃而谈:
文章写得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那一句,写到我心坎里去了!从小到大,我写作文总是“考砸了,父母和老师宽慰我”。老师说这种文字太浅太假。然而,在逆境中,我恰恰最需要大人这样的安慰和鼓励,更需要师长告诉我,跌倒了怎么爬起来!
学生说到这里,已经泣不成声了。这让笔者震撼:原来,学生的真实想法是这样的。我们的教育还是缺少人文关怀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相长,得益匪浅。那次小演讲之后,学生上交的随笔作业,质量较往常有了很大提高。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作文甚至语文的教育应该是最有温度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在水里火里,在人生里,在社会里,学会生活,学会理解,学会爱,而不仅仅是在作文纸上排列字句。”[1]小演讲,也带给笔者这样的启迪。
4.关注细节,探究社会
到了初二下学期,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又有了提高。这时的演讲内容,是评析老舍的《骆驼祥子》。对于《骆驼祥子》这样有深度的作品,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是体悟不到小说中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艰辛的。教师若想“成全”学生的阅读期待,必须另辟蹊径。笔者选择以电影的形象表达,来辅助学生对原著的研读,生发“触类旁通”的效应。笔者组织学生观看同名电影,而后照例进行小演講。第一轮演讲时,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说”到点子上。于是在第二轮小演讲准备之前,笔者给了学生一个“抓手”:注重把握细节,比如“电影末了是祥子的俯瞰镜头,这样处理与原著相比,你更喜欢哪个结尾?”问得具体,学生的思维散发也“有的放矢”了。不少学生由此领悟到:小演讲应当有一个“突破口”,由此去探索“内容”;还要找准“落脚点”,以此来揭示“道理”。于是,后两轮小演讲,学生“说”的质量明显提升。如有学生这样说:
电影中有个特写镜头:小福子死了,只是用草席一裹,扔到乱葬岗里。再看原著,豁然开朗——那年代,小老百姓绝没有好日子过!祥子的遭遇,根子就在于社会黑暗。
学生能够从“草席裹尸”,联系到“社会黑暗”,对《骆驼祥子》主题的理解可谓准确,这于在“蜜水”中泡大的如今的初中生而言,殊为不易。
5.深入研读,见微知著
到了初三,学生的阅读期待更高,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也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此时阅读《水浒传》正合时宜。让笔者欣喜的是,有部分学生,能够将初二下学期学习的探究细节的方式,运用到对《水浒传》的小演讲中,让人耳目一新。如有学生抓住一个“酒”字做文章:
中国的酒文化已渗透进多个领域,如果没有酒,就没有我国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
《水浒传》通篇散发着酒香。酒,下蒙汗药,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酒,放进毒药,朝廷终于剿灭造反英豪。酒是用来消愁、饯行、示好、壮胆和透露心声的……
这篇演讲词,从“文字”的品读和感悟,到“文化”的追寻和探究,显示出经过两年半持久不懈的小演讲训练,学生自主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升的速度及高度。如果把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进步,与学生的阅读期待挂起钩来观察和思考,会给人不少有益的启示。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说:“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书,适当练写,把读和写结合起来。”[2]语文教学理应按照这样的要求加以实施。名著小演讲,虽然体量不大,然而却是教师根据学情为逐步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而量身定制的,其作用不可小觑。
四、回眸:阅读期待推动名著阅读渐入佳境
回望名著阅读教学实践的过程,笔者认为,此举如能持之以恒,定能奏效。第一,就名著阅读的持续性而言,以几乎整个初中阶段为实践期,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是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尤其是其阅读期待的逐步扩展而确定的。在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并不相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是可行的。要强调的是,其间发挥主导作用的学情诊断工作,必须始终抓住学生的阅读期待这个要点,在相应的语文教学背景下,因势利导构建名著阅读课程。第二,就名著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师生在书目的选择上应做到“量体裁衣”,以适应学生阅读期待品位的逐步提高:从由《繁星·春水》开篇提升到《水浒传》收尾,从最初的“随口一说”、浅谈感悟到后来的观察人生、亲近文化,这样一个阅读难度的递进,既循照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行事,亦有学生的阅读期待作为依据。第三,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适时引领,学生对于名著的阅读,不再流于表面,而是深层锲入——不仅是“读过”名著,更是“读懂”“读通”名著,且“有感而发乎衷”,还能具体阐释其中的某一内容。这种进步与中考考纲中对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求,亦是契合的。第四,因为关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构建起了独立思考、自主写作、交流演讲的“名著阅读套餐”模式,学生口语和书面这两大表达能力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第五,对“试水”的笔者而言,在诸如有效组织、精当评点学生的小演讲等方面的名著教学水平,也在与时俱进、相应提高。
综上所述,依据学生的阅读期待,构建名著阅读课程,可谓一举数得。如若运作得当,定能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施战军.让文学来叫醒作文[N].光明日报,2016-12-06(5).
[2]温儒敏.为青少年打开“语文新空间”[N].光明日报,2016-12-05(5).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关键词:名著阅读;阅读期待;演讲
一、现状:名著阅读教学要求未能有效落实
近年来,名著阅读教学可谓“波澜迭起”——开公开课、研讨试题、制作“梗概版”……看似轰轰烈烈,但并不注重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和质量提升,终究脱不出应试的窠臼。同时,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很多人读名著似乎也只是为了应试,于是阅读便成了又一种学习负担。学生累,教师更累。
二、思考:如何利用学情诊断夯实名著阅读教学
教师究竟该用何种方式进行名著阅读教学以夯实教学要求呢?笔者以为,首先要明了学情——名著再好,学生不能理解名著阅读之根本意图,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设计了一份名著阅读调查问卷(表1),试图以此摸清学情,便于对症下药。
调查结果给了笔者很多意想不到。
第1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会主动阅读的学生只占总数的3.1%;无论喜欢与否,能认真阅读的,占58.4%;不喜欢名著阅读的竟然有38.5%。至于理由,学生填写得也比较实在,比如:“为读书而读,读的也不是我喜欢的书,好像被牵着鼻子走,感觉很糟。”第2题,答案比较一致,选D项者众多。第3题,选B和C项的学生占了九成多,极少数的选了A和D。学生愿意在外力的推动下阅读名著,这个信息增强了笔者的信心:名著阅读并非不可为。通过商讨,笔者与学生共同选定了以小演讲的形式来进行名著阅读之后的相互交流,并以此建构三年一贯的名著阅读课程。
三、实践:依据学生阅读期待,建构名著阅读课程
(一)前期准备
时间:每周一节的阅读课。
内容:针对本学期要学的名著,开展小演讲。
方式:每次4名學生,依据学号挨个轮流演讲。
要求:起初阶段,演讲者自撰发言稿,允许引用别人观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强求做课件;至初三上学期,演说稿应能自主表达见解。
(二)拟定方案
根据教材要求及对学情诊断问卷的梳理,小演讲的两年半规划期(除去中考那个学期)大致安排如下:
初一上学期:《繁星·春水》——赏小诗,聊心得,促积累。
初一下学期:《伊索寓言》——讲故事,改结尾,换寓意。
初二上学期:《目送》——观人生,谈感悟,品真情。
初二下学期:《骆驼祥子》——读原著,比电影,析情节。
初三上学期:《水浒传》——抓细节,探文脉,得精髓。
另外,小演讲的基本要求是:熟知指定读本内容,“人人过关”(每学期进行3~4轮演讲,不求首次即“过”)。这样要求,一是为了让学生能逐渐熟悉指定读物的内容;二是使学生可以借鉴同学的经验,渐次修正自己的讲稿和表现,使自己小演讲的质量逐步提高。
(三)策略运用
1.“浅尝辄止”,自圆其说
初一上学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普遍很肤浅。据此,小演讲的要求很简单:结合冰心的《繁星·春水》诗集,自选其中喜欢的篇目,进行简要赏析,能自圆其说即可。因为要求宽泛,学生当众演讲的压力得以舒解,使他们能较为放松地投入。学生演讲的内容各有侧重:有的概述诗集主要内容,有的介绍作者写作特色、挖掘诗篇写作背景,也有的畅谈诗篇诵读感悟。每次演讲之后,笔者会给出三言两语具有针对性的点评,借此发掘演讲亮点,增强学生信心。
通过实践,学生渐渐明白,赏析一部作品,不妨从介绍它的主旨入手,然后再深入领会其中某篇或某些篇的内容,进而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历程、创作思路以及写作特色等有大致了解,再抒发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学生对赏析一首诗,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比较符合自己阅读期待的“心得流程”,其中不乏自我创新的火花,这比教师“强灌”的所谓“答题技巧”,强太多了。
例如,有学生在赏析诗集中的第八首诗时,先释义,讲了自己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然后拿它与李清照的一首同名作品《残花》作类比、析异同,再诉说自己的心语:“每当我读冰心这首诗的时候,总有种莫名的惆怅。于是去找了和这首意境类似的诗一起读,别有滋味。”这个学生无意中运用了“移情”手法,进步明显。
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小演讲普遍表现为越“说”越有味。
2.主题多元,思辨各异
初一下学期,学生的阅读期待“指数”普遍提高,对小演讲也比较熟悉了,不少人觉得再照搬别人的意见较为“无趣”。此时,根据学情需要,笔者锁定《伊索寓言》作为精读内容。小演讲的要求相应提高:一是较为简洁地复述寓言故事;二是改编寓言结尾;三是阐明一个新的道理。这样要求,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辨能力,并且让他们了解:寓言的主题,完全可能因为结尾的改变而迥然不同。
例如在《猫和鼠》这则寓言中,原本故事的寓意是“吃一堑,长一智,不一再受骗上当”,结尾如下:
猫爬到木橛上装死,老鼠没有上当。
有学生将结尾改编为:
老鼠见猫一动不动,以为它死了,就靠近猫。猫突然扑过来,一口咬住了老鼠。
改编后的寓意是“对于似乎很明显的事,也不见得‘眼见为实’,过于好奇会危及自身”。结尾改编后,寓意完全不同。显然,学生的阅读期待基本实现,多数人的思维能力也在这种训练中得以提升,他们逐渐“开窍”:语文的领域,是一个鲜活、多元的胜景;语文的思维,也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僵化、教条的;学习语文需要更自主、更灵动才能收效更大。
3.初探人生,感悟生命 初二上学期选定的精读篇目,是龙应台的《目送》,阅读难度较高。但是,此阶段适逢学生生理和学业转型的关键期,他们的阅读期待值也在与日俱增,因而作者那淡淡的笔触,比起其他一些散文来,可能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例如有学生学读了《两本存折》后这样说:
在作者看来,人活着,金钱会越来越多,时间却越来越少,所以,要珍惜时间。我想说的是,年轻人现在虚度光阴,未来不仅时间没有了,金钱也不会有。
在大多数学生还在“就事论事”时,他已能“就事论理”了!
还有学生在分析了《跌倒——寄K》一文后侃侃而谈:
文章写得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那一句,写到我心坎里去了!从小到大,我写作文总是“考砸了,父母和老师宽慰我”。老师说这种文字太浅太假。然而,在逆境中,我恰恰最需要大人这样的安慰和鼓励,更需要师长告诉我,跌倒了怎么爬起来!
学生说到这里,已经泣不成声了。这让笔者震撼:原来,学生的真实想法是这样的。我们的教育还是缺少人文关怀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相长,得益匪浅。那次小演讲之后,学生上交的随笔作业,质量较往常有了很大提高。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作文甚至语文的教育应该是最有温度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在水里火里,在人生里,在社会里,学会生活,学会理解,学会爱,而不仅仅是在作文纸上排列字句。”[1]小演讲,也带给笔者这样的启迪。
4.关注细节,探究社会
到了初二下学期,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又有了提高。这时的演讲内容,是评析老舍的《骆驼祥子》。对于《骆驼祥子》这样有深度的作品,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是体悟不到小说中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艰辛的。教师若想“成全”学生的阅读期待,必须另辟蹊径。笔者选择以电影的形象表达,来辅助学生对原著的研读,生发“触类旁通”的效应。笔者组织学生观看同名电影,而后照例进行小演講。第一轮演讲时,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说”到点子上。于是在第二轮小演讲准备之前,笔者给了学生一个“抓手”:注重把握细节,比如“电影末了是祥子的俯瞰镜头,这样处理与原著相比,你更喜欢哪个结尾?”问得具体,学生的思维散发也“有的放矢”了。不少学生由此领悟到:小演讲应当有一个“突破口”,由此去探索“内容”;还要找准“落脚点”,以此来揭示“道理”。于是,后两轮小演讲,学生“说”的质量明显提升。如有学生这样说:
电影中有个特写镜头:小福子死了,只是用草席一裹,扔到乱葬岗里。再看原著,豁然开朗——那年代,小老百姓绝没有好日子过!祥子的遭遇,根子就在于社会黑暗。
学生能够从“草席裹尸”,联系到“社会黑暗”,对《骆驼祥子》主题的理解可谓准确,这于在“蜜水”中泡大的如今的初中生而言,殊为不易。
5.深入研读,见微知著
到了初三,学生的阅读期待更高,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也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此时阅读《水浒传》正合时宜。让笔者欣喜的是,有部分学生,能够将初二下学期学习的探究细节的方式,运用到对《水浒传》的小演讲中,让人耳目一新。如有学生抓住一个“酒”字做文章:
中国的酒文化已渗透进多个领域,如果没有酒,就没有我国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
《水浒传》通篇散发着酒香。酒,下蒙汗药,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酒,放进毒药,朝廷终于剿灭造反英豪。酒是用来消愁、饯行、示好、壮胆和透露心声的……
这篇演讲词,从“文字”的品读和感悟,到“文化”的追寻和探究,显示出经过两年半持久不懈的小演讲训练,学生自主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升的速度及高度。如果把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进步,与学生的阅读期待挂起钩来观察和思考,会给人不少有益的启示。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说:“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书,适当练写,把读和写结合起来。”[2]语文教学理应按照这样的要求加以实施。名著小演讲,虽然体量不大,然而却是教师根据学情为逐步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而量身定制的,其作用不可小觑。
四、回眸:阅读期待推动名著阅读渐入佳境
回望名著阅读教学实践的过程,笔者认为,此举如能持之以恒,定能奏效。第一,就名著阅读的持续性而言,以几乎整个初中阶段为实践期,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是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尤其是其阅读期待的逐步扩展而确定的。在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并不相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是可行的。要强调的是,其间发挥主导作用的学情诊断工作,必须始终抓住学生的阅读期待这个要点,在相应的语文教学背景下,因势利导构建名著阅读课程。第二,就名著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师生在书目的选择上应做到“量体裁衣”,以适应学生阅读期待品位的逐步提高:从由《繁星·春水》开篇提升到《水浒传》收尾,从最初的“随口一说”、浅谈感悟到后来的观察人生、亲近文化,这样一个阅读难度的递进,既循照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行事,亦有学生的阅读期待作为依据。第三,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适时引领,学生对于名著的阅读,不再流于表面,而是深层锲入——不仅是“读过”名著,更是“读懂”“读通”名著,且“有感而发乎衷”,还能具体阐释其中的某一内容。这种进步与中考考纲中对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求,亦是契合的。第四,因为关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构建起了独立思考、自主写作、交流演讲的“名著阅读套餐”模式,学生口语和书面这两大表达能力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第五,对“试水”的笔者而言,在诸如有效组织、精当评点学生的小演讲等方面的名著教学水平,也在与时俱进、相应提高。
综上所述,依据学生的阅读期待,构建名著阅读课程,可谓一举数得。如若运作得当,定能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施战军.让文学来叫醒作文[N].光明日报,2016-12-06(5).
[2]温儒敏.为青少年打开“语文新空间”[N].光明日报,2016-12-05(5).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