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读本分析
1.知识点。
(1)主题:认识痕迹。
(2)次主题:
2.结构。
(1)每个跨页的内容都可以独立地进行观察、比较、探讨,不存在先后顺序问题。
●是“谁”留下的痕迹:人、动物、植物、大自然、其他事物。
●快速形成的vs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的。
●显而易见的vs内隐的。
●会消失的vs持续留下的。
●应该留下的vs不应该留下的。
(2)部分跨页文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需要幼儿在阅读时联系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如第2~7页,第10~11页。
3.语言。
(1)句式。
●大多为陈述句,说明事实、描述情况或引发比较。如,简单句:“谁都不能毫无痕迹地走过这个世界。”复合句:“当喷射机快速飞过天空的时候,小蜗牛正抬头挺胸走出自己的路。”
●少数为疑问句,引发读者的观察。如,“你是否注意到一只小鸟快乐地站在石头上唱歌,并且留下痕迹?”“你还注意到平静的河边,发生了什么事?”“咦,这是谁留下的痕迹?”
(2)词汇。
有些词语是本书想让幼儿重点理解的,如“痕迹”“留下”;有些词语是幼儿可能会在理解上有困难,需要教师事先有所准备并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的,如“标记”“羽化”“生物”“化石”。
4.图画。
(1)白色的底衬托一幅幅主题明确的照片,有助于幼儿观察。
(2)每个跨页呈现两幅以上的图,让幼儿去比较、归纳、推论。
二、幼儿可以获得的核心经验
基于对读本及大班下学期幼儿年龄特点、阅读经验的分析,我们认为本书可让幼儿获得如下核心经验。
1.早期书面语言学习与运用经验。
(1)前阅读的经验:幼儿可以通过独立阅读与集体讲读,初步理解“痕迹”的含义。
(2)阅读内容的表达:幼儿可以较为完整、清晰地使用图画书中的词句叙述图画书中的内容。
(3)阅读内容的评判:幼儿可以对图画书中的内容进行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2.科学学习与运用经验。
(1)幼儿可以根据各种痕迹的属性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
(2)幼儿可以通过观察生活周遭的痕迹,理解痕迹与人的关系。
3.早期口头语言交流与运用经验。
(1)谈话的经验:幼儿可以通过谈话(或辩论)活动,进一步理解“痕迹”和表达自身对“痕迹”的理解。
(2)说明性讲述的经验:幼儿可以使用准确规范、简单明了的说明性词句讲述事物的各种特征。
三、活动设计思路
集体活动1 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痕迹”的概念
目标:
1.熟练地按照阅读规则翻阅图画书,理解其内容。
2.尝试完整、清晰地说出自己对“痕迹”的理解。
准备:
1.教学大书《是谁留下的痕迹》。
2.图画书《是谁留下的痕迹》人手一本。
过程:
1.阅读图画书的封面,初步理解“痕迹”的含义。
●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介绍书名,请幼儿谈谈自己对“痕迹”的理解(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向幼儿介绍辞典中“痕迹”的定义:“事物经过后留下的可觉察的印迹。”(关键词为“经过”“可觉察”。这一环节不需要太强调让幼儿记住或理解这一定义,只需让幼儿带着这样的认识,有目的地进入下一环节的独立阅读中。)
2.请幼儿独立阅读图画书,初步了解“痕迹”的概念(借此机会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和图画书阅读理解能力)。
(1)请幼儿带着3个问题逐页阅读(引导幼儿带着对“痕迹”的初步认识,通过观察画面中的关键信息理解其内容)。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痕迹?
●是谁留下的?
●是怎么留下的?
(2)让幼儿分享阅读内容,帮助幼儿梳理阅读经验(引导幼儿有序地表达自己对图画书内容的理解)。
●请幼儿分享他们看明白了的页面中的内容,翻到图画书相应的页面,帮助幼儿梳理和表达他们对“痕迹”的理解。
●提醒幼儿分享时有条理地说明:我看到了什么样的痕迹,是谁留下的,怎么留下的。
3.请幼儿完整阅读教学大书(让幼儿听教师朗读图画书中规范的说明性语言,使幼儿能借助文字来理解部分不易理解的画面)。
●对“标记”“羽化”“生物”“化石”等幼儿不理解、有疑问的词语给予合适的说明或组织进一步的讨论(如果同伴中有人知道,可给予互相学习的机会)。
集体活动2 通过阅读与探究进一步理解“痕迹”
目标:
1.能借助于观察、比较、推理、联结等科学探究方法来理解“痕迹”的含义。
2.能根据各种痕迹的不同属性将其分类并进行归纳。
准备:
1.教学大书《是谁留下的痕迹》。
2.白板。
过程:
1.师幼共读教学大书,回忆图画书内容(联系第一次集体活动)。
2.请幼儿阅读部分重点画面,以较为深入地理解“痕迹”的含义。
●阅读第4~5页:这些建筑你们都见过吗?是做什么的?(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请幼儿讲讲他们见过的类似建筑,用图画来支持幼儿的学习和理解。)
●阅读第6~7页:这幢房子和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感受到画面中房屋年代的久远。)请幼儿仔细观察第6页的两幅小图,猜猜它们和第7页中的这幢房子有什么联系(运用“观察”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学知识类图画书的内容)。 ●阅读第13页:秋天还会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拓宽幼儿的思路,为其理解抽象的“痕迹”概念奠定基础。)
●阅读第18~19页:你是从哪里看出它是一只忘了带东西的小白鹭的?你是怎么看出苍鹭在边走边吵的?为什么说这三只水鸟不遵守交通规则?(提问是为了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并进行推理,即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来理解科学知识类图画书的内容。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要给予实质性的鼓励,例如:“你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对!好像就是这样。”)
3.引导幼儿对痕迹进行初步分类(借由多样性的分类,加强对“痕迹”的理解,初步探讨痕迹与人的关系)。
(1)讨论如何对图画书中出现的痕迹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比如:
●是谁留下的痕迹:人、动物、植物、自然、其他事物。
●哪些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哪些要很久才会形成?
●哪些痕迹是很快就不见的,哪些可以留很久?
●哪些很明显,哪些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哪些是应该留下的,哪些是不应该留下的?
(2)将幼儿分类的结果记录在白板上(引导幼儿学习记录,在同一栏中记下图画书中相同类型痕迹的页码)。
4.小结。
●除了图画书中的痕迹,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痕迹呢?大家可以去找一找,看一看(引发幼儿根据对“痕迹”的理解观察自己生活中的痕迹)。
提示:
1.经过多次阅读和讨论,鼓励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推理和评判图画书中的“痕迹”。有些是事物经过在表面上留下的可以看得见的印迹,例如,飞机的航迹,人的脚印,车子的轮辙;有些是经历了某些事件后留下的让人感受得到的迹象,例如,老房子让人联想到岁月的变迁,稻田的杂草丛生让人联想到农夫的懒惰。
2.图画书中有几个页面传递的信息有深刻的含义,例如,第4~5页中的牌坊、雕像、题字等。可鼓励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表达自己对这些痕迹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的看法。
集体教学活动3 发现生活中的痕迹
目标:
1.发现生活中各种事物留下的痕迹。
2.以绘画的方式记录发现的痕迹,并用说明性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学习用适当的方式归类呈现探究结果。
准备:
1.教学大书《是谁留下的痕迹》。
2.背面可粘贴的小纸片每人5张,笔每人一支。
3.大纸数张。
过程:
1.师幼共同回忆图画书,重点阅读部分画面。
(1)共读教学大书(联系第二次集体活动)。
●你们对图画书中哪个痕迹印象最深刻?在第几页?这个痕迹是谁留下的?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呢?(引发幼儿评判性思维。)
(2)根据幼儿的回答翻阅教学大书,让幼儿能根据图画书内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寻找我们身边的痕迹。
(1)请幼儿说说在活动室里发现的痕迹。
●除了图画书里的痕迹,你能发现我们活动室里有哪些不同的痕迹吗?
●请幼儿说一说活动室里的痕迹,教师给予回应,并用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如果能让幼儿自己画或另外请一名幼儿作记录就更好了)。
(2)请幼儿到户外探索发现并记录。
●让幼儿到花园里、操场上、走廊上找找还有哪些不同的痕迹。
●请幼儿把他们发现的痕迹记录在小纸片上(前书写经验)。
3.请部分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
●请幼儿选一个自己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发现,告诉大家“这是谁留下的痕迹”。
●请幼儿将自己分享的痕迹记录分类贴到画好格子的白板上(例如,分为人类、动物、时间等留下的痕迹)。
4.请幼儿分组将探索发现的结果分类呈现。
(1)请幼儿分组将他们发现的痕迹分类。
●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他找到的痕迹中有人留下的痕迹,有动物留下的痕迹,也有时间留下的痕迹,那在你们记录的痕迹中还有其他事物留下的痕迹吗?我们现在来给它们分一下,看看它们能分为哪些类型。
●分组讨论分类规则,并在大纸上绘制表格。
(2)请幼儿根据分类规则将自己记录的小纸片贴到相应的格子里。
(3)请幼儿分享各组的分类结果。
●请各组分别说一说本组的分类归纳情况。
●让其他组的幼儿说一说是否对其中某个痕迹的分类有不同的看法(引发幼儿评判性思维)。
5.小结。
●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家里、小区、公园或街道上寻找有没有其他事物留下的痕迹,鼓励幼儿用拍照、绘图等方式记录下来,拿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提示:
1.从幼儿发现痕迹、记录痕迹、将痕迹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对“痕迹”的理解。例如,幼儿在记录纸上画了树叶、花,说这是植物留下的痕迹。这样的理解正确吗?掉在地上的树叶可以联想为是风吹过留下的痕迹,如果树叶掉落在沙地上,可以在沙地上留下痕迹,但是树叶本身不是痕迹。教师发现类似的问题时该怎么办?能否组织讨论甚至辩论,让幼儿通过交流对“痕迹”的概念有更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2.《是谁留下的痕迹》是一本结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科学知识类图画书。在幼儿多次阅读并对看得见的、具体的痕迹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之后,教师也可试着引导幼儿讨论抽象的痕迹,鼓励幼儿将触动心灵的感受和生活经验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看到老人家脸上的皱纹后,谈谈这可能是什么留下的痕迹。
1.知识点。
(1)主题:认识痕迹。
(2)次主题:
2.结构。
(1)每个跨页的内容都可以独立地进行观察、比较、探讨,不存在先后顺序问题。
●是“谁”留下的痕迹:人、动物、植物、大自然、其他事物。
●快速形成的vs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的。
●显而易见的vs内隐的。
●会消失的vs持续留下的。
●应该留下的vs不应该留下的。
(2)部分跨页文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需要幼儿在阅读时联系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如第2~7页,第10~11页。
3.语言。
(1)句式。
●大多为陈述句,说明事实、描述情况或引发比较。如,简单句:“谁都不能毫无痕迹地走过这个世界。”复合句:“当喷射机快速飞过天空的时候,小蜗牛正抬头挺胸走出自己的路。”
●少数为疑问句,引发读者的观察。如,“你是否注意到一只小鸟快乐地站在石头上唱歌,并且留下痕迹?”“你还注意到平静的河边,发生了什么事?”“咦,这是谁留下的痕迹?”
(2)词汇。
有些词语是本书想让幼儿重点理解的,如“痕迹”“留下”;有些词语是幼儿可能会在理解上有困难,需要教师事先有所准备并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的,如“标记”“羽化”“生物”“化石”。
4.图画。
(1)白色的底衬托一幅幅主题明确的照片,有助于幼儿观察。
(2)每个跨页呈现两幅以上的图,让幼儿去比较、归纳、推论。
二、幼儿可以获得的核心经验
基于对读本及大班下学期幼儿年龄特点、阅读经验的分析,我们认为本书可让幼儿获得如下核心经验。
1.早期书面语言学习与运用经验。
(1)前阅读的经验:幼儿可以通过独立阅读与集体讲读,初步理解“痕迹”的含义。
(2)阅读内容的表达:幼儿可以较为完整、清晰地使用图画书中的词句叙述图画书中的内容。
(3)阅读内容的评判:幼儿可以对图画书中的内容进行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2.科学学习与运用经验。
(1)幼儿可以根据各种痕迹的属性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
(2)幼儿可以通过观察生活周遭的痕迹,理解痕迹与人的关系。
3.早期口头语言交流与运用经验。
(1)谈话的经验:幼儿可以通过谈话(或辩论)活动,进一步理解“痕迹”和表达自身对“痕迹”的理解。
(2)说明性讲述的经验:幼儿可以使用准确规范、简单明了的说明性词句讲述事物的各种特征。
三、活动设计思路
集体活动1 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痕迹”的概念
目标:
1.熟练地按照阅读规则翻阅图画书,理解其内容。
2.尝试完整、清晰地说出自己对“痕迹”的理解。
准备:
1.教学大书《是谁留下的痕迹》。
2.图画书《是谁留下的痕迹》人手一本。
过程:
1.阅读图画书的封面,初步理解“痕迹”的含义。
●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介绍书名,请幼儿谈谈自己对“痕迹”的理解(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向幼儿介绍辞典中“痕迹”的定义:“事物经过后留下的可觉察的印迹。”(关键词为“经过”“可觉察”。这一环节不需要太强调让幼儿记住或理解这一定义,只需让幼儿带着这样的认识,有目的地进入下一环节的独立阅读中。)
2.请幼儿独立阅读图画书,初步了解“痕迹”的概念(借此机会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和图画书阅读理解能力)。
(1)请幼儿带着3个问题逐页阅读(引导幼儿带着对“痕迹”的初步认识,通过观察画面中的关键信息理解其内容)。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痕迹?
●是谁留下的?
●是怎么留下的?
(2)让幼儿分享阅读内容,帮助幼儿梳理阅读经验(引导幼儿有序地表达自己对图画书内容的理解)。
●请幼儿分享他们看明白了的页面中的内容,翻到图画书相应的页面,帮助幼儿梳理和表达他们对“痕迹”的理解。
●提醒幼儿分享时有条理地说明:我看到了什么样的痕迹,是谁留下的,怎么留下的。
3.请幼儿完整阅读教学大书(让幼儿听教师朗读图画书中规范的说明性语言,使幼儿能借助文字来理解部分不易理解的画面)。
●对“标记”“羽化”“生物”“化石”等幼儿不理解、有疑问的词语给予合适的说明或组织进一步的讨论(如果同伴中有人知道,可给予互相学习的机会)。
集体活动2 通过阅读与探究进一步理解“痕迹”
目标:
1.能借助于观察、比较、推理、联结等科学探究方法来理解“痕迹”的含义。
2.能根据各种痕迹的不同属性将其分类并进行归纳。
准备:
1.教学大书《是谁留下的痕迹》。
2.白板。
过程:
1.师幼共读教学大书,回忆图画书内容(联系第一次集体活动)。
2.请幼儿阅读部分重点画面,以较为深入地理解“痕迹”的含义。
●阅读第4~5页:这些建筑你们都见过吗?是做什么的?(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请幼儿讲讲他们见过的类似建筑,用图画来支持幼儿的学习和理解。)
●阅读第6~7页:这幢房子和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感受到画面中房屋年代的久远。)请幼儿仔细观察第6页的两幅小图,猜猜它们和第7页中的这幢房子有什么联系(运用“观察”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学知识类图画书的内容)。 ●阅读第13页:秋天还会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拓宽幼儿的思路,为其理解抽象的“痕迹”概念奠定基础。)
●阅读第18~19页:你是从哪里看出它是一只忘了带东西的小白鹭的?你是怎么看出苍鹭在边走边吵的?为什么说这三只水鸟不遵守交通规则?(提问是为了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并进行推理,即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来理解科学知识类图画书的内容。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要给予实质性的鼓励,例如:“你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对!好像就是这样。”)
3.引导幼儿对痕迹进行初步分类(借由多样性的分类,加强对“痕迹”的理解,初步探讨痕迹与人的关系)。
(1)讨论如何对图画书中出现的痕迹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比如:
●是谁留下的痕迹:人、动物、植物、自然、其他事物。
●哪些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哪些要很久才会形成?
●哪些痕迹是很快就不见的,哪些可以留很久?
●哪些很明显,哪些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哪些是应该留下的,哪些是不应该留下的?
(2)将幼儿分类的结果记录在白板上(引导幼儿学习记录,在同一栏中记下图画书中相同类型痕迹的页码)。
4.小结。
●除了图画书中的痕迹,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痕迹呢?大家可以去找一找,看一看(引发幼儿根据对“痕迹”的理解观察自己生活中的痕迹)。
提示:
1.经过多次阅读和讨论,鼓励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推理和评判图画书中的“痕迹”。有些是事物经过在表面上留下的可以看得见的印迹,例如,飞机的航迹,人的脚印,车子的轮辙;有些是经历了某些事件后留下的让人感受得到的迹象,例如,老房子让人联想到岁月的变迁,稻田的杂草丛生让人联想到农夫的懒惰。
2.图画书中有几个页面传递的信息有深刻的含义,例如,第4~5页中的牌坊、雕像、题字等。可鼓励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表达自己对这些痕迹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的看法。
集体教学活动3 发现生活中的痕迹
目标:
1.发现生活中各种事物留下的痕迹。
2.以绘画的方式记录发现的痕迹,并用说明性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学习用适当的方式归类呈现探究结果。
准备:
1.教学大书《是谁留下的痕迹》。
2.背面可粘贴的小纸片每人5张,笔每人一支。
3.大纸数张。
过程:
1.师幼共同回忆图画书,重点阅读部分画面。
(1)共读教学大书(联系第二次集体活动)。
●你们对图画书中哪个痕迹印象最深刻?在第几页?这个痕迹是谁留下的?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呢?(引发幼儿评判性思维。)
(2)根据幼儿的回答翻阅教学大书,让幼儿能根据图画书内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寻找我们身边的痕迹。
(1)请幼儿说说在活动室里发现的痕迹。
●除了图画书里的痕迹,你能发现我们活动室里有哪些不同的痕迹吗?
●请幼儿说一说活动室里的痕迹,教师给予回应,并用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如果能让幼儿自己画或另外请一名幼儿作记录就更好了)。
(2)请幼儿到户外探索发现并记录。
●让幼儿到花园里、操场上、走廊上找找还有哪些不同的痕迹。
●请幼儿把他们发现的痕迹记录在小纸片上(前书写经验)。
3.请部分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
●请幼儿选一个自己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发现,告诉大家“这是谁留下的痕迹”。
●请幼儿将自己分享的痕迹记录分类贴到画好格子的白板上(例如,分为人类、动物、时间等留下的痕迹)。
4.请幼儿分组将探索发现的结果分类呈现。
(1)请幼儿分组将他们发现的痕迹分类。
●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他找到的痕迹中有人留下的痕迹,有动物留下的痕迹,也有时间留下的痕迹,那在你们记录的痕迹中还有其他事物留下的痕迹吗?我们现在来给它们分一下,看看它们能分为哪些类型。
●分组讨论分类规则,并在大纸上绘制表格。
(2)请幼儿根据分类规则将自己记录的小纸片贴到相应的格子里。
(3)请幼儿分享各组的分类结果。
●请各组分别说一说本组的分类归纳情况。
●让其他组的幼儿说一说是否对其中某个痕迹的分类有不同的看法(引发幼儿评判性思维)。
5.小结。
●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家里、小区、公园或街道上寻找有没有其他事物留下的痕迹,鼓励幼儿用拍照、绘图等方式记录下来,拿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提示:
1.从幼儿发现痕迹、记录痕迹、将痕迹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对“痕迹”的理解。例如,幼儿在记录纸上画了树叶、花,说这是植物留下的痕迹。这样的理解正确吗?掉在地上的树叶可以联想为是风吹过留下的痕迹,如果树叶掉落在沙地上,可以在沙地上留下痕迹,但是树叶本身不是痕迹。教师发现类似的问题时该怎么办?能否组织讨论甚至辩论,让幼儿通过交流对“痕迹”的概念有更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2.《是谁留下的痕迹》是一本结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科学知识类图画书。在幼儿多次阅读并对看得见的、具体的痕迹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之后,教师也可试着引导幼儿讨论抽象的痕迹,鼓励幼儿将触动心灵的感受和生活经验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看到老人家脸上的皱纹后,谈谈这可能是什么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