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荆州作为农业大市和旅游城市,以其优越的地缘位置,独特的三国文化、楚文化和水文化,乡村“农家乐”旅游发展速度很快。大家从荆州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现有模式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对相同资源区位的地区发展农家乐旅游具有适当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荆州 农家乐 模式 启示
荆州“农家乐”旅游长期以来以其优越的地缘优势,发展势头强劲。随着荆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农家乐休闲游开始崭露头角,赢得空前发展。2010年荆州桃花节的举办,亮出了乡村游的第一张名片,为荆州农家乐旅游赢得了美誉;2013年3月24日湖北省旅游局在荆州正式启动“灵秀湖北”快乐乡村游活动,进一步推动荆州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和进步。自2010年湖北省旅游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旅游名村名镇和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起,截止2014年12月,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荆州市乡村农家乐旅游全年总收入88616.25万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12.7%,共有旅游名镇1个、旅游名村2个,乡村农家乐1938家,其中星级农家乐400家(含2家五星,2家四星),农家乐接待游客达3138.8万人次, 在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荆州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四种模式
1.新农村综合产业型。新农村综合产业型农家乐以荆州区桃花村为代表。桃花村是湖北省首批认定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早在1996年该村就着手发展农家乐旅游,特别是在荆州市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园基地落户桃花村后,该村着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眼自身特色和周边市场需求,逐步发展成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田园采摘、田园采摘和水上垂钓于一体的农家乐旅游胜地。如今, 坐落在荆州太湖港的桃花村已发展到拥有“乡村美食廊、桃花村古村落、金谷庄园、竹海桑田”四大景区,88户农家乐,1500 张床位的湖北旅游名村。
2.风景名胜区依托型。风景名胜区依托型以石首桃花山景区范围内生态和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李花山村为代表。桃花山景区自然风光宜人,空气质量高,是十分理想的休闲度假胜地。但由于景区对外开放初期, 食住行、游购娱等条件跟不上旅游产业发展和游客实际需求, 该景区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现象。通过当地旅游部门积极引导、大力扶持, 有意识地组织团队旅游、自驾车游等促销策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当年第一个开办农家乐的村民现在已经靠农家乐旅游致富,随后一大批村民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自家的特色农家旅游业务。该村2013年旅游总收入占当地GDP50%,除了村民自己开办的小型农家乐,该村还着重建设“红色大本营”、“易龙湾民俗文化村”、“桃花山度假村”等旅游项目,打造旅游产业一条龙。
3.红色旅游型。红色旅游型以洪湖瞿家湾为代表。瞿家湾镇是国内最为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自身红色文化资源和水文化资源着手发展旅游,在2007年该镇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批准为“湖北省红色生态旅游度假区”。现在瞿家湾老街作为全国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全国共有12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院校在这里挂牌,签订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协议,在旅游旺季仅瞿家湾老街一处都要接待近6000名游客。
瞿家湾滨临百里洪湖,是沿湖乡镇中与湖最近、亲水性最强的乡镇。基于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完美结合,该地创造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据调查该镇老街景区全年游客人数达 10万人,全镇2013旅游总收入达1010 万元。
4.城郊家庭体验型。城郊家庭体验型以沙市区周边农家乐为代表。这种类型“农家乐”往往是为城市家庭提供特色农家柴火饭、户外烧烤、有机蔬菜水果采摘为主要特色。城郊农民利用自家闲置的土地、房屋和生产资料,通过调整自家土地种植结构、采购简单的餐饮设备,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最大化,在满足了农民本身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乡村体验服务。家庭体验型“农家乐”是单纯农家乐餐饮的延伸和拓展, 成为当代都市休闲特别是家庭亲子娱乐中的时尚健康活动。目前, 沙市区的凤凰山、长湖、关沮等地的农家乐休闲均属于这种模式,2013年沙市区乡村旅游总收入7584万元,占当地旅游总收入的40%。
二、荆州乡村“农家乐”旅游发展的若干启示
1.组织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制定荆州乡村“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一是出台扶持政策。由于荆州地方政府大力扶持旅游产业, 在乡村“农家乐”旅游的成长上进行点对点的规划引导, 荆州农家乐旅游在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优势明显。2010年荆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财税扶持、费收支持、旅游招商、项目用地、人才培养、奖励政策等六个方面二十四条进行设定,科学引导荆州旅游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引导。由于小农经济天然的狭隘性和利益驱动性,使得农民们在开展农家乐经营的时候往往发生产品雷同、遍地开花、忽略品质特色、一哄而上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特别是农家乐所在地的乡(镇)、村一级的部门在遵循“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正确进行宏观调控、及时引导,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特色对当地的农家乐产业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开发,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经营模式和经营结构。根据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按照不同的消费层次需求、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农户家庭经营能力, 做到“资源统筹、优劣互补、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良性循环。
2.因地制宜, 挖掘地方特色是荆州乡村“农家乐”旅游发展关键。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腹地古城荆州,早在古时便被赞为文化之邦、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在国务院1984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就有荆州,2000年更是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农家乐”旅游吸引游客的关键在于独具特色的亮点,内涵丰富的历史遗存,多姿多彩的湖泊湿地,古老厚重的民俗文化,使得荆州旅游格局成为江汉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洪湖鱼米乡, 一片湖泊水网, 是养殖莲藕、淡水鱼、清水螃蟹的好地方。洪湖瞿家湾、陈湾村、乘风村因地制宜, 开发了一系列迎合当前旅游市场需求、突出游客参与性和融入性,充分体现当地湖泊资源、湿地资源、地热资源、淡水文化、红色文化的特色“农家乐”旅游项目农家乐,成为农家乐市场炙手可热的产品。松滋洈水镇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 临近洈水水库修建的旅游度假村,因此如何利用水资源大做文章,开展游客水上休闲和水上娱乐项目便成为松滋“农家乐”旅游需要下好的一盘棋。
3.规范管理,加强服务是助力荆州乡村“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又一举措。一是通过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星級“农家乐”创建和评定工作, 让一部分软硬件条件突出、接待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自身特色明显的优质农家乐脱颖而出,从而提升带动所有“农家乐”经营户的产品质量。二是鼓励大中专职业院校在农家乐经营者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上至经营者的管理营销、产品开发,下至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职业技能,改变普通农家乐的那种家庭作坊式的模式,形成有系统、有规范、有准则的现代化服务产业。三是加强对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 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三万”工程、“精准扶贫”、“互联共建”等建设, 提高乡村“农家乐”旅游品质,争创美化、亮化、洁化、优化的“四化”农家乐旅游品牌。四是大力开展开展宣传促销工作。组织高星级农家乐经营者参加省内和周边地市的旅游推介、促销、各类展销会,组织有特色的乡村农家乐节事活动等。
关键词: 荆州 农家乐 模式 启示
荆州“农家乐”旅游长期以来以其优越的地缘优势,发展势头强劲。随着荆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农家乐休闲游开始崭露头角,赢得空前发展。2010年荆州桃花节的举办,亮出了乡村游的第一张名片,为荆州农家乐旅游赢得了美誉;2013年3月24日湖北省旅游局在荆州正式启动“灵秀湖北”快乐乡村游活动,进一步推动荆州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和进步。自2010年湖北省旅游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旅游名村名镇和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起,截止2014年12月,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荆州市乡村农家乐旅游全年总收入88616.25万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12.7%,共有旅游名镇1个、旅游名村2个,乡村农家乐1938家,其中星级农家乐400家(含2家五星,2家四星),农家乐接待游客达3138.8万人次, 在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荆州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四种模式
1.新农村综合产业型。新农村综合产业型农家乐以荆州区桃花村为代表。桃花村是湖北省首批认定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早在1996年该村就着手发展农家乐旅游,特别是在荆州市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园基地落户桃花村后,该村着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眼自身特色和周边市场需求,逐步发展成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田园采摘、田园采摘和水上垂钓于一体的农家乐旅游胜地。如今, 坐落在荆州太湖港的桃花村已发展到拥有“乡村美食廊、桃花村古村落、金谷庄园、竹海桑田”四大景区,88户农家乐,1500 张床位的湖北旅游名村。
2.风景名胜区依托型。风景名胜区依托型以石首桃花山景区范围内生态和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李花山村为代表。桃花山景区自然风光宜人,空气质量高,是十分理想的休闲度假胜地。但由于景区对外开放初期, 食住行、游购娱等条件跟不上旅游产业发展和游客实际需求, 该景区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现象。通过当地旅游部门积极引导、大力扶持, 有意识地组织团队旅游、自驾车游等促销策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当年第一个开办农家乐的村民现在已经靠农家乐旅游致富,随后一大批村民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自家的特色农家旅游业务。该村2013年旅游总收入占当地GDP50%,除了村民自己开办的小型农家乐,该村还着重建设“红色大本营”、“易龙湾民俗文化村”、“桃花山度假村”等旅游项目,打造旅游产业一条龙。
3.红色旅游型。红色旅游型以洪湖瞿家湾为代表。瞿家湾镇是国内最为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自身红色文化资源和水文化资源着手发展旅游,在2007年该镇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批准为“湖北省红色生态旅游度假区”。现在瞿家湾老街作为全国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全国共有12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院校在这里挂牌,签订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协议,在旅游旺季仅瞿家湾老街一处都要接待近6000名游客。
瞿家湾滨临百里洪湖,是沿湖乡镇中与湖最近、亲水性最强的乡镇。基于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完美结合,该地创造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据调查该镇老街景区全年游客人数达 10万人,全镇2013旅游总收入达1010 万元。
4.城郊家庭体验型。城郊家庭体验型以沙市区周边农家乐为代表。这种类型“农家乐”往往是为城市家庭提供特色农家柴火饭、户外烧烤、有机蔬菜水果采摘为主要特色。城郊农民利用自家闲置的土地、房屋和生产资料,通过调整自家土地种植结构、采购简单的餐饮设备,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最大化,在满足了农民本身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乡村体验服务。家庭体验型“农家乐”是单纯农家乐餐饮的延伸和拓展, 成为当代都市休闲特别是家庭亲子娱乐中的时尚健康活动。目前, 沙市区的凤凰山、长湖、关沮等地的农家乐休闲均属于这种模式,2013年沙市区乡村旅游总收入7584万元,占当地旅游总收入的40%。
二、荆州乡村“农家乐”旅游发展的若干启示
1.组织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制定荆州乡村“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一是出台扶持政策。由于荆州地方政府大力扶持旅游产业, 在乡村“农家乐”旅游的成长上进行点对点的规划引导, 荆州农家乐旅游在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优势明显。2010年荆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财税扶持、费收支持、旅游招商、项目用地、人才培养、奖励政策等六个方面二十四条进行设定,科学引导荆州旅游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引导。由于小农经济天然的狭隘性和利益驱动性,使得农民们在开展农家乐经营的时候往往发生产品雷同、遍地开花、忽略品质特色、一哄而上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特别是农家乐所在地的乡(镇)、村一级的部门在遵循“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正确进行宏观调控、及时引导,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特色对当地的农家乐产业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开发,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经营模式和经营结构。根据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按照不同的消费层次需求、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农户家庭经营能力, 做到“资源统筹、优劣互补、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良性循环。
2.因地制宜, 挖掘地方特色是荆州乡村“农家乐”旅游发展关键。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腹地古城荆州,早在古时便被赞为文化之邦、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在国务院1984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就有荆州,2000年更是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农家乐”旅游吸引游客的关键在于独具特色的亮点,内涵丰富的历史遗存,多姿多彩的湖泊湿地,古老厚重的民俗文化,使得荆州旅游格局成为江汉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洪湖鱼米乡, 一片湖泊水网, 是养殖莲藕、淡水鱼、清水螃蟹的好地方。洪湖瞿家湾、陈湾村、乘风村因地制宜, 开发了一系列迎合当前旅游市场需求、突出游客参与性和融入性,充分体现当地湖泊资源、湿地资源、地热资源、淡水文化、红色文化的特色“农家乐”旅游项目农家乐,成为农家乐市场炙手可热的产品。松滋洈水镇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 临近洈水水库修建的旅游度假村,因此如何利用水资源大做文章,开展游客水上休闲和水上娱乐项目便成为松滋“农家乐”旅游需要下好的一盘棋。
3.规范管理,加强服务是助力荆州乡村“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又一举措。一是通过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星級“农家乐”创建和评定工作, 让一部分软硬件条件突出、接待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自身特色明显的优质农家乐脱颖而出,从而提升带动所有“农家乐”经营户的产品质量。二是鼓励大中专职业院校在农家乐经营者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上至经营者的管理营销、产品开发,下至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职业技能,改变普通农家乐的那种家庭作坊式的模式,形成有系统、有规范、有准则的现代化服务产业。三是加强对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 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三万”工程、“精准扶贫”、“互联共建”等建设, 提高乡村“农家乐”旅游品质,争创美化、亮化、洁化、优化的“四化”农家乐旅游品牌。四是大力开展开展宣传促销工作。组织高星级农家乐经营者参加省内和周边地市的旅游推介、促销、各类展销会,组织有特色的乡村农家乐节事活动等。